最近,体坛名将刘翔因为“粗口门”被舆论热议:教师节,刘翔发表微博称“没遇到过好较好的老师”,并且在文末爆出粗口“我靠”。 对于刘翔的不雅言词,很多网友直言希望作为公众人物的他能注意素质。(12日《南方都市报》)
名人一条微博,便可轻易招致大规模“围观”,随即引发一场“素质”讨论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着。只不过,网络时代的情绪和判断,总是如此匆匆。
随性自由的网友,一下摇身为忧心忡忡的“卫道士”,于是对“我靠”苦口婆心、好言劝诫。殊不知名人亦常人,常人粗口无罪,名人粗口就该挨骂。名人因其身份要肩担更多道义、承受更多谴责,看起来挺理性,实则不过多数人对个人一厢情愿的民意“强奸”。
完成2007年大阪世锦赛的“第九道奇迹”后,刘翔兴奋的怒吼“我靠”,只是一次很自然的情绪转换,完全不具备挖掘到“道德寓意”的层次和条件,因其并非流露认真和故意。频仍的“我靠”,只能说明刘翔真诚、不做作,如果说公众只见其“粗口”、不见其坦诚,如此强烈的选择喜好,只不过凸显民意所持的是“挖掘八卦、寻找爆料”的娱乐态度。
民意只为娱乐,又焉能苛求刘翔作为公众榜样的示范效应?只看到胸前装别人缺点的口袋,自我缺陷却难窥见,《伊索寓言》亦早明了。
颇为有趣的是,前不久网络红人“凤姐”在《延河》上发表文章,引起轰然。有人评议为有色眼镜的看待不过是对名人的“滥消费、乱解构”,刘翔的“粗口门”与之颇有几分相像:区别对待,混淆道德。既然凤姐的“生活道德不等同于美学道德”,刘翔的体育道德自然跟社会道德无关。公众在评价一个人时,总是基于先入为主的印象观念。
在这种情绪化判断的偏执下,名声不佳的“凤姐”自然一无是处,朦胧诗作也备受情绪糟践;而涵养极好的“刘翔”却不食人间烟火,即使粗口也要经过公众劝导。如此行事,只是基于印象,与纯粹的“素质”考虑已经相去甚远,以人论其它,实在难堪“理性”二字。
同样,刘翔在博客里写下“我靠”的时候,其身份不过是一个追忆过往的稚嫩学生,而不是什么说话缜密的体育名人。那我们的看待,理应抛却其“跨栏冠军”的头衔和形象,如此看来,其骂无错,尤其是那一句回应“你怎么能够爆粗口”的“why not”,更是表露了名人难得的真诚。
不要太寄希望于名人榜样带来自我素质的改观,也许你在悠哉乐哉的围观之时,不过是又一个“滥消费、乱解构”。(中国台湾网网友:王庆峰)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