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公布的《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于今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实名制成为《办法》中诸多条款规定的核心前置要件。“实名制”这个此前备受争议的焦点话题终于一锤定音。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针对网络游戏进行管理和规范的部门规章。
网络游戏从现身起,就吸引住不少青少年的目光。网络游戏这个虚拟世界中,各种元素集一身,让不少玩家痴迷,最后导致沉迷其中,他们对现实世界的各种东西显得倦怠,对学业、工作无兴趣,对生活产生消极心理,影响不少青少年健康成长。近年来,不少网游爱好者沉迷网游,导致刑事犯罪案件逐年上升。网游影响青少年健康已经到了非常危险的地步。
家长痛斥,学校揪心,社会反感,网游带来的危害性的确太猛烈。尤其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影响极大。近年来,有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两会期间,提案和建议疾呼网游的危害。
有关网游以及其他游戏产品的监督管理有些滞后,只有问题暴露,甚至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有关部门才对此重视。在其他领域依然如此,行政提前,做到防范和预案的管理何时才能走到某个领域的前面。有关部门前后出台的一些规章和制度,显然难以规范和监管网游带来的社会危害。网游的发展过去了10多年,良莠不齐的网游市场,缺乏多元化的监管,其实对这个文化产品的健康发展也是不利的,缺乏正确的引导,不少网游企业唯利是图,缺乏社会责任感,开发的产品只注重娱乐性,而忽视青少年健康的网游产品大有人在。
《办法》是我国第一部专门针对网络游戏进行管理和规范的部门规章,对中国网络游戏健康有序的发展,具有重大且深远的影响。虽然有些姗姗来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的一个规章固然对这个行业的监管还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
该《办法》的出台能否遏制网游暴露出来的问题,值得时间的检验,考验各地文化部门的执行力度,不少行业并不缺少制度,但不少地方执行不力,导致制度和规章形同虚设。这是一大担忧。另一忧虑,“实名制”能否监管得了玩家驿动的心?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网游开发商会否设置“后门”,开发外挂,一边应付着文化部门的监管,背后却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开展相应的“对策”?不少玩家可以自由地下载一些外挂就可以任由驰骋网游,值得监管部门重视。再则,青少年的自制力较差,他们想玩游戏的时候,会否动脑筋,任意获得一个身份证号码,或者是家长的号码而进入的,这些问题都是“实名制”存在的漏洞,如何打好“补丁”,防范这样的漏洞出现,需要监管部门思考。
规章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密不透风,防范严密。对此,实名制的监管未必乐观。面对可能存在的问题,何不更加严密一些,对所有的网游产品进行深度监控,所有的网游产品控制权牢牢掌握在文化部门的办公室里,犹如一道总闸,进行限时管理。犹如其他社会娱乐活动一样,超过每晚12时,就切断服务器。只有这样,才可能弥补其他规章存在的漏洞。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然而,痴迷网游的玩家多数是青少年。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2009年,13——18岁之间的网游玩家占整个游戏人群的76%。这个数据相当吓人,有网络游戏陪伴的一代,成天痴迷于网络游戏,将来如何接替社会各个阶层的重任?难道要让他们都去当职业玩家?如何合理做到健康发展与网游获得的经济利益放在天平上,显然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尤为重要。不加强监管,未来的岁月里,伴随网游成长起来的一代如何担当建设国家的重任?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全社会都应该肩负社会和历史责任,让孩子们健康地、合理地玩游戏,不影响学习、工作,把游戏当做一个娱乐,把握好一个度,这需要主管部门加强监管,网游企业肩负社会责任,社会各界一同防范。为此,“拉闸限时”玩网游就值得推行。(网友:娄义华)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