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文娱辣嘴

光明日报:越剧火了别忘了昆曲

2016年09月12日 14:01:53  来源:光明日报
字号:    

  原标题:越剧火了别忘了昆曲

  作为首批入选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项目,昆曲的遗产价值几乎全部沉淀在数百个传统折子戏中。因而,对传统剧目进行抢救性保护整理,是刻不容缓的当务之急。

  G20杭州峰会文艺演出中如梦如诗的越剧表演,让世界领略了中国传统戏曲的美,也使得人们想起了另一个美轮美奂的古老剧种——昆曲。作为首批入选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项目,昆曲的遗产价值几乎全部沉淀在数百个传统折子戏中。因而,对老一代昆曲演员所传承的传统剧目进行抢救性保护整理,是刻不容缓的当务之急。

  2004年至今,作家、昆曲制作人白先勇联合两岸三地的学者、艺术家们共同打造的青春版昆曲风靡全球,连演不衰,培养了一批年轻的昆曲爱好者,让经典曲目《牡丹亭》《玉簪记》焕发了新的生机。此后,在北京大学等高校的昆曲传承计划当中,高校开设昆曲课,举办昆曲文化周、优秀昆曲项目展演,保护昆曲文化、培育昆曲传承新鲜血液,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发展,使昆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实际上,回顾昆曲的发展史,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对昆曲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的人物和事件,不论是萌芽之初、鼎盛之时还是濒临衰微之际。正是这些重要的人物和事件使得昆曲绵延至今。比如,民国初期的实业家穆藕初曾在苏州五亩园开办昆曲研习所,培养了昆曲史上著名的“传字辈”表演人才,为昆曲这一古老剧种的存续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果没有传习所,我们现在恐怕只能在戏本或工尺谱中见到昆曲了。

  时代不同,对昆曲的传承方式也不尽相同,要评述当代昆曲推广传承的功过,还为时尚早。譬如白氏的青春版昆曲,主演水准、结构设置、剧本剪裁、服装舞美、唱腔设计等方面的缺点,就一直脱不开来自传统曲艺界和学界的批评讨论。而高校昆曲传承的项目中,形式大于内容、自娱自乐多过“广谱”推动等,也每有质疑之声。此外,还有剧火,剧种却不火的现象,很多人一提昆曲就只能想到《牡丹亭》。就像一提去故宫,就是去看《清明上河图》;一提去卢浮宫,就是去看《蒙娜丽莎》;一提去台北,就是去看翠玉白菜。如此传承,未免有买椟还珠之嫌。

  但实践总好过坐而论道,前人对昆曲艺术传承的真知灼见和远大目光,也必定是建立在无数次尝试、实践、反复、突破之上的。传承有法无定法,当年的新编昆曲《十五贯》唱遍大江南北,缔造了“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佳话,带领昆曲艺术摆脱绝境、别开生面,也是一种筚路蓝缕的探索。在今天,无论是青春版昆曲还是课堂版昆曲,都是有志之士在昆曲传承方面所作的有效探索,若能让青年学子和知识分子通过接触昆曲、学习表演,领略到昆曲文本的华丽、表演艺术的唯美、总体美学风格的淡雅这种曲“魂”,认识到昆曲是不同于当下快餐文化的独特艺术样式,进而抛开对传统文化的隔阂感和生疏感、产生兴趣和喜爱,已是当代莫大的功绩。

  目前,主要以民间和学界力量支持的昆曲传承事业,仍然需要政府扶持。落实地说,就是出资金、出人员、拿主意、出政策等,在演员培养、舞台分配、演出安排、剧目传承、奖励待遇、资金调配等问题上,发挥机制体制的积极作用。赞誉和批评都是“外物”,在一个健康运作的环境里,当代昆曲传承会接触不同的舆论意见,其缺点会经受更全面更广泛的检讨。与其纠结于一两本戏是否“纯正”,关注昆曲整体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恐怕才是更关键的问题。

[责任编辑:王怡然]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