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新年》好就好在整明白了什么是天下最好吃的饭菜,在89分钟的电影里,拉出了一份年夜饭菜单,在这个宴席上,把全国24家年夜饭餐桌上的美食都聊一遍,技术难度很大。
近两年最火爆的诗,算是湖北农民女诗人余秀华的“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看完《舌尖上的新年》,居然看到了那双“穿过腊月直奔春节饭桌的筷子……”。
碰巧还是天意?去看《舌尖上的新年》前五小时,在贺敬之伯伯家蹭了顿午饭。聊起了贺老的《白毛女》,“我盼爹爹快回家,欢欢喜喜过个年”,“卖豆腐挣下几个钱,集上称回二斤面。怕叫东家看见了,揣在怀里四五天”。这并非是要先来段“忆苦思甜”,而是天意安排在看《舌尖上的新年》前,了解一下最底层贫苦农民在万恶的旧社会是怎样“回家过年”的。
哪怕杨白劳是“爹出门去躲账整七天”,但是在“北风吹,雪花飘,年来到”的时刻,爹和喜儿还是要拿这二斤面“带回家来包饺子,欢欢喜喜过个年”。
过年的团圆饭,真的很重要。
《舌尖上的新年》好就好在整明白了什么是天下最好吃的饭菜?香就香在说清楚了哪道是心底最美味的佳肴?那就是过年回家团聚的“年夜饭”,那就是分散在天南海北的人们不顾一切赶回家吃的大碗大盘子。
自从央视推出了《舌尖上的中国》,“舌尖”一词舔向全球,全面覆盖“琴棋书画诗酒茶,柴米油盐酱醋花”。即使是纪录片总导演陈晓卿本人,在吃了北京奥林匹克俱乐部运动员餐厅的西红柿茶鸡蛋之后,都会留下墨宝“舌尖上的运动之美”。
春天去青海,看到西宁的街边小贩儿在卖“舌尖上的枸杞子”;夏天到马来西亚吉隆坡参加申办2022冬奥会的活动,当地华人特地请吃了“舌尖上的猫山王榴莲”;秋天赴德国慕尼黑参加足球皇帝贝肯鲍尔论坛,组织者热情地为中国代表安排了一餐“舌尖上的巴伐利亚猪脚”。“舌尖+”遍布世界各地,腊八来临前,电影纪录片《舌尖上的新年》上映。
王蒙先生当年读完张承志《北方的河》后,按捺不住冒了句“真好”!你若踏踏实实在电影院看了《舌尖上的新年》,阅遍43种春节餐桌上的美食,心中确有一句不好意思说出来的话“真馋”!这电影,必须够“舌尖+”水准。
89分钟的电影拉出了一份年夜饭菜单,在这个宴席上,把全国24家年夜饭餐桌上的美食都聊一遍,技术难度很大。您刚想来一筷子松皮扣肉,台南的红鲟米糕就上桌了。您刚瞧明白香港元朗盆菜里的神仙鸡、梅子猪脚等十几味食材,装满一锅鸡、鸭、火腿、蹄髈、鸽子、鸽蛋和麻雀的苏州“七件子”就香喷喷的揭开了盖子。口水还未下咽,脆皮烧鹅、十八酿、乌狼鲞、海鳗鲞、手把肉、茶泡、鲢鱼冻、柚子酿、糖瓜、糖角、大糍、乌日木……年夜饭上上下下,从年二十九吃到正月十五。
所以我对本片导演陈磊有一种担心,这么多菜品佳肴,怎样放在一部89分钟的电影里?玩好了,那是舌尖上的年夜饭,玩不好,那就是剩饭剩菜一大堆,吃到正月十五都未必吃得完。
《舌尖上的新年》好就好在“大珠小珠落玉盘,头盘二碗上餐桌”,每道菜上得都面朝大海,每一筷子夹得都春暖花开。咱是外行,不敢随便写影评。所以悄悄问身边坐着的台湾电影教母焦雄屏大姐“感觉咋样”?老焦多挑剔啊,嘴里就说出四个字“拍得真好”。
为《舌尖上的新年》叫好,但打死我也不说“我馋了,我饿了”,绷住,唱首“穿过你的黑发的我的手,穿过腊月直奔春节饭桌的我的筷子……”。(王奇 专栏作家)
[责任编辑:张洁]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