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是讲中年危机,《心花路放》里宁浩那种明显的艺术家小骚情,在《港囧》中就全然欠奉。不做凡·高,成了戏里的主角徐来与戏外的导演徐峥不用开口的默契。他们想创作的并非名画《播种者》,而只是一件不压胸、也不空杯的内衣。
情 怀
劲歌金曲串烧
要判断你自己是不是《港囧》的目标受众其实很简单——只要看里面出现的那些劲歌金曲你有多少耳熟能详,能跟着哼出来的曲目数量与你对这片子的喜爱程度,大抵成正比。
从开场的《偏偏喜欢你》《为你钟情》《谁可改变》大串烧,到片头字幕让人不自觉跟着打起拍子的《饿狼传说》,徐峥和包贝尔奔波于街头时响起的《真的汉子》,城寨追逐时的《忘情森巴舞》,电梯爆头后的《上海滩》……自然还有银幕上的《天若有情》《旺角卡门》《阿飞正传》《新不了情》;海报上的《秋天的童话》《玻璃之城》和那张未完成的《甜蜜蜜》……闭上眼,单听银幕上传来的旋律,便仿佛坐进开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光黑车。一睁眼,有人怅然若失,有人泪流满面。都正常,对于二十七八到四十出头这一大拨,世俗精神世界这点儿好,多一半都是在人家那儿开的眼。
香港文化于我们这一大帮子不光是流行,是启蒙,是躁动,更抻拉着一段段刻骨铭心却也臊眉耷眼的青春记忆。砸了骨头都连着筋。Beyond那首《情人》响起来的时候,莫名其妙我眼泪就下来了,自己都觉着犯贱。那也没辙,一回头,多少唏嘘在人海。
情怀虽然是个好东西,也不能一俊遮百丑的那么使。更不能只涉及这一点,余皆不论。调暗那一盏盏的港式文化旧路灯,《港囧》值得商榷的地方,可就噼里啪啦地都露出来了,就跟我们记忆中的那些老港片一样,回头一看,往往糙得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