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培训班的非洲学员与老师联谊。
资料图片
非洲英语国家文物修复人员培训班的学员参观北京大学文物修复室。
资料图片
“甜蜜蜜,你笑得甜蜜蜜,好像花儿开在春风里……”北京大兴区的黄村,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的双柏书屋里歌声飞扬,来自非洲13个国家的39位文化官员齐聚一堂。6月11日,由文化部、商务部支持的“非洲英语国家文化旅游管理与开发研修班”开班。6月16日上午,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授课,他从当今兴旺的中国旅游业入手,介绍了国际旅游和中国旅游的特点与规律;下午是书法课,中国书法的优美和神秘让非洲学员惊叹不已,纷纷动手临摹。
培训研修应运而生
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国际交流部主任周美芬介绍,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自2007年开办涉外培训后,至今已承办不同主题、不同类别的涉外培训项目34个,来自80个国家和地区的639位外国文化官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在此学习。其中非洲各国的培训就有16期,29个非洲国家的226位学员曾来到这里接受培训。
周美芬说,培训和研修既有应对方要求而举办的,也有中国举办后慕名而来的。中国驻外使馆负责学员的报名和选拔,有的只专为某一国家培训,有的则是十几个、几十个国家学员一同上课,涉及旅游管理、博物馆管理、图书馆管理、文化产业管理、市场管理、文物修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舞台美术等各个领域。“尽管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文化建设方面还有差距,但中国进步很快,在上述方面积累了卓有成效的经验,很适合发展中国家学习。”周美芬说。
的确,中国在文化管理方面的一些做法和经验,正是来自非洲的文化官员和技术人员们最感兴趣的内容。
“中非博物馆馆长论坛暨非洲博物馆馆长研修班”共招收14名学员,教学内容包括博物馆展品收集与陈列、博物馆公共教育、文物修复、数字化建设等,还赴河南实地考察。“非洲英语国家图书馆高级管理人员研修班”, 招收了来自埃塞俄比亚、毛里求斯、尼日利亚、南非、苏丹、南苏丹、津巴布韦、加纳、坦桑尼亚等9个国家图书馆系统的22名学员,讲授中非文化交流、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图书馆管理政策等,特别是结合时代发展,介绍了新技术和数字化图书馆,学员们不但参观北京的各大图书馆,还赴湖南省长沙市、常德市参观。在“非洲英语国家文化遗产保护官员研修班”中,学员们深入了解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现状以及相关保护政策,共有18个非洲国家的30名学员参加。
周美芬介绍,这里培训和研修不断,与近些年中国在非洲援建大量的剧院、博物馆等文化设施有直接关系。她说:“为了及时了解中国的文化援建项目的使用和管理,所在国的相关文化官员和技术人员都希望能到中国学习。”
学习内容生动有趣
来这里学习的非洲各国学员,绝大多数不懂中文,多数还是第一次来华。为了让他们的学习不枯燥不乏味,能够有趣生动,过目不忘,就需要采用多姿多彩的方式。在培训和研修的课程中,有书法、饮食、服饰、绘画,还有民俗介绍,端午节介绍中有包粽子,风筝介绍中有参观风筝,学员们个个听得津津有味。
有的学员留言说:“讲课接近完美。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中国是个非常棒的国家,我希望能够更多见证和体验它的文化及其多样性。”“中国与我的祖国在文化遗产保护上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些精心选择的课程很不错。”
培训期间,学院要求每一位学员都可以唱一首中国民歌、说几句简单的中国话、写几个简单的中国字。这种教学可以让多数学员都能对中国文化有个基本了解,不至于回国后几年就忘光了。
这种学习的效果究竟如何,津巴布韦的卡特克塔女士的一段话很有代表性,她说:“虽然外表上我们与中国人不一样,但是我能感觉到中国具有包容性。一般来说,到一个另外的国家,语言都会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但在中国,你能听到很多中国人说英语。我就这样对自己说,中国人都可以说英语,那我为什么不去学学中文呢?如今,我可以用中文说早安,说女士们先生们,但是我想走得更远。我觉得应该多学一学中文,多了解一些中国文化、中国的历史沿革。我第一次知道中国有这么多朝代,也开始了解了朝代背后的一些故事,这都是我们以前不知道的。我希望能有机会组织津巴布韦的居民来中国游览名胜古迹,也希望中国的游客能来津巴布韦看一看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古迹。”
尼日利亚国家文化指导研究院高级文化官员伊布拉西姆是第一次来华,但他对中国和中国人已经有所了解。他说中国人在尼日利亚造桥修路,兴建医院,“我的一个朋友就在这个医院生孩子,他们服务很好。还有中国文化中心,那里教尼日利亚小孩子学汉语、剪纸,还举办小学生的中国艺术比赛。”
在伊布拉西姆看来,中国社会非常有秩序,有组织。中国人总是怡然自得,知足常乐。他说:“戴斌院长的课给了我很多启发。他说中国的旅游发展模式就是因地制宜,寻找自己的优势。他也建议我们要寻找自己的优势来发展文化旅游,这正是回去后我要做的事情。我到故宫和长城参观,看到游客众多,管理也很规范。我想借鉴中国的方法,运用到我们的国家,吸引更多游客。”
对旅游业特有兴趣
周美芬说,文化旅游的培训仅仅是这里各种涉外培训中的一项。这次以“文化旅游管理和开发”为主题的研修班是近年来非洲国家报名最踊跃的一次,比以往的人数多了将近50%,学员来自文化、旅游部门的各个领域,在级别上也高于往届的学员。其中,高级官员包括局长、处长甚至总统府官员有18人。“报名的火爆与非洲各国近年来开始关注开发和利用自身旅游文化资源相关。非洲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丰富,与中国在旅游业方面沟通的愿望特别迫切。”
中非官方文化交流始于1955年,当时,中国和埃及在北京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阿拉伯埃及共和国政府文化合作会谈纪要》,首次把文化合作列入两国交往与合作的官方议事日程。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显著增强,中非的文化交流更是大步发展,迎来了最为活跃的时期。2013年的“中非文化合作伙伴计划”将中非文化交流推上一个新高度。这一年,中非双方签订了一系列文化交流合作协议,高层文化官员交流频繁,而且,民间交往的热流还促进了非洲国家旅游产业的发展。2013年,习近平主席和南非共和国总统雅各布·祖马发表联合公报,确定2014年为中国“南非年”,2015年为南非“中国年”。这是两国人文领域的一次全方位交流活动,也是中南、中非交往史上的开创性之举。
加纳旅游局高级资源官员埃里克说,培训班上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国的许多旅游景观不收费,“这鼓励了人们去这些景点旅游,而加纳几乎所有景点都收费,这就不是鼓励人们去旅游了。我认为加纳应该学习中国政府发展旅游业的措施。”埃里克介绍说,目前去加纳旅游的不多,主要还是商务目的,比如采矿、投资等。他希望能借鉴中国经验,扩大旅游开发。
莫桑比克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员帕斯卡尔·努恩斯更是感慨良多。他参加这次研修班的目的,就是希望学到一些管理方法,明白如何整合旅游资源,做出合理的旅游管理、旅游活动等方面的预算。在课堂上,他问戴斌院长如何让国内旅游更有吸引力。“戴院长的回答很有启发。戴院长认为,要发展旅游,首先应该让当地人有休闲娱乐的意识,还要在居民区里建设公园和剧院等,这是第一步。我觉得,在中国,旅游就是文化,文化已经成为旅游的一个吸引点,像故宫和长城那样,可以吸引很多人去参观。在我的国家,我们的旅游都是自然景观,缺乏人文景观的开发。如何开发和管理人文景观,我们可以向中国学习很多。”
《 人民日报 》( 2015年06月25日 1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