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一,中国爱乐乐团(以下简称爱乐)在保利剧院度过了一个震撼的生日,15位指挥家一起指挥了这场长达三个半小时的马拉松式音乐会,冯小刚亲自担任主持,台下更是不乏响当当的人物,体现出爱乐在许多人心目中的地位。节目册上罗列的那些乐团历史上的成绩,既是中国音乐事业在新世纪发展的缩影,更讲述了一个活生生的励志故事。当然,人们更期待的是爱乐在未来如何延续下去。
如果对爱乐的历史有所了解,甚至曾经亲身经历过21世纪初那几年北京的音乐生活,会记得乐团这15年来的发展并不是那么顺风顺水。2000年爱乐以中国交响乐界的全明星之师成立时,乐团的经济条件在国内无人可及,管理理念与水平比同行更是高了不止一个层次。当年年底的首演音乐会以及次年拉开序幕的第一个音乐季,北京的观众根本没想到国内乐团也能奏出这样的声音。再加上正好处在郎朗与李云迪们横空出世的年代,乐迷们早早地做起了音乐的中国梦,又一个亚洲的古典音乐强国简直就要破茧而出。
但正如我们都知道的那样,梦想没有实现,至少比经济发展的耀眼黯淡许多。这个时候的爱乐也陷入了低谷,失去了大笔赞助,只够勉强支付乐手工资,未来已经无从谈起。正如团长李南在15周年音乐会节目册的致辞中所写的,在成立5周年时甚至无力举办一场像样的庆典音乐会,可见当时的处境是多么窘迫。
经过了14个音乐季的坚持,爱乐如今的处境虽然有些柳暗花明,但生存环境却比以往复杂得多。古典音乐诚然已有了更多听众,但要谈人口比例还很低。北京国际音乐节快要办到了第18届,国家大剧院也即将迎来落成后的第8个年头,北京乐迷越来越习惯每个月都能听到国际水准的音乐会与歌剧演出。与此同时,北京的文化生活空前丰富,几乎每个晚上都有演出。对于一支立足于本地的交响乐团来说,不仅要面临造访京城的国际名团的竞争,更要与这座城市里令人眼花缭乱的文化娱乐生活争夺人们愈发有限的闲暇时光。
在爱乐的15岁生日时,我想普通的音乐爱好者对这支乐团未来的期待主要集中在两点上。首先是如何从制度上避免乐团再度陷入曾经的困境,不会再因为失去来自政府或一两家企业的资金而影响正常的艺术活动,未来的发展能够更健康、更持久;第二则是如何在日益丰富的城市生活中,凭借过硬的演出质量站稳脚跟,赢得更多的听众,进一步缩小与世界顶级乐团在艺术上的差距。关于第一点,即将成立的中国爱乐乐团基金会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众多企业的共同参与将为乐团未来的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此外,三年后将要落成的中国爱乐音乐厅也将结束乐团成立至今的颠沛流离,在此硬件条件的改善下,乐团也将拥有更多的开源节流的可能性。
连续14个音乐季证明了这支乐团的毅力,一场挑战极限的超长生日音乐会也同样能够说明许多,但如何实现上述两项计划,恐怕还需要爱乐的艺术家们开展更多的探索,他们的故事相信还远未结束。(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