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万物生长》上映10天票房艰难攀升过亿后,影评人猛地出了口气,以为残酷的电影市场终于为火热的青春片泼了一瓢凉水,“你看,连范冰冰和韩庚都吸引不来观众了,青春片还有市场吗?”
但上映3天的《左耳》又将这瓢凉水泼给了影评人,这部主演皆新人的影片票房将近1.6亿,尤其是首日上映将近5000万的成绩,让影评人傻了眼,难道观众是冲着苏有朋来的?你能回想起他拍过哪些像样的电影吗?《四大名捕3》中的皇帝?别开玩笑了。
一部影片的市场反应既然与导演、主演无关,那就势必与题材相关,自《致青春》以后,“青春片”在电影公司看来就像煤老板看见了富矿,日复一日地勘探,既有《同桌的你》、《匆匆那年》这样挖到煤的,也不乏《怒放》、《青春派》、《我就是我》等揣着情怀碰一鼻子灰的。票房好的青春片靠什么卖钱?《致青春》的豆瓣评分不到7分,但这并不影响挣钱,这说明青春片与质量无关而与受众有关,当70后、80后甚至60后的青春被致了一遍后,很少有人关注到90后甚至00后的青春,《左耳》的主人公高中毕业于2009年,2013年大学毕业,与很多年轻的电影观众年龄接近,再加上苏有朋大胆起用了一批堪称素人的演员,让观众既有耳目一新之感,又有代入感。话说演员是把双刃剑,在一定程度上虽是票房保证,但也让观众容易产生审美疲劳,比如《万物生长》中的范冰冰和韩庚,你能从银幕中看出他们是真爱吗?还有即将上映的《何以笙箫默》,看着黄晓明和杨幂在卿卿我我,而Angelababy在一旁暗自忧伤,谁信,不久前他们还在甜蜜地撕名牌。
当然,票房好并不代表电影口碑好,穿校服怀旧,导演通过电影抒发情怀,故事松散,主题肤浅几乎是“青春片”的通病,《左耳》虽没“打胎”也没逃出怪圈,不过又有多少观众怀揣看《教父》般的朝圣感去影院呢?电影对观众来讲,本来就是廉价的娱乐商品。
好拍,有人看,来钱快,短平快的“青春片”几乎成了电影市场的“创业板”,辛夷坞的另一部小说《原来你还在这里》打着“致青春2”的旗号启动了;何炅正夜以继日地赶工,打造自己的第一部电影《栀子花开》;滕华涛也要把张震岳的歌曲《爱之初体验》拍成一部重口味青春喜剧……《左耳》如同一剂强心针,让手握“青春片”资源的老板们看到了春天。
虽能强心,但不能续命。(王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