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特种兵”遇见英伦“特工”

时间:2015-04-27 10:12   来源:人民网

  4月的国产电影市场,出现了两部军事题材的电影,一部是代表英国特工电影文化重新崛起的《王牌特工:特工学院》(以下称《特工》),一部是吴京七年磨一剑的国产军事战争题材电影《战狼》。两部电影先后上映,在四月电影市场上呈比翼齐飞之势,国产的特种兵与英伦特工第一次正面交锋,两部电影票房都在5亿元左右,旗鼓相当,这出人意料的票房表现,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探究。

  分析对比这两部电影,可以发现二者都是在传统电影类型上求新求变的典型案例。英国因其悠久的情报工作历史,诞生了很多优秀的谍战小说和漫画,比如《007》就是最典型的代表。而进入新世纪以来,以好莱坞为代表的新式谍战电影异军突起,《谍中谍》《谍影重重》声势日甚,无论是技术手段、表现手法,都更加现代。《特工》将主角设定为一个代表草根阶层的街头混混,同时将特工文化最经典的元素融入其中,比如象征着英伦绅士的名贵西装、雨伞,各种神奇的情报武器,通过类型化的剧情设计,让人物更加幽默生动,影像简练有力。烟花爆头的镜头充满想象力,这种生机勃勃的创新性,昭示了英国情报电影燃起的新希望。

  而《战狼》,同样是让人眼前一亮的国产军事题材电影。在当下中国电影市场,军事战争题材电影屈指可数,且缺少叫好又叫座的优秀作品,直到去年贺岁档的《智取威虎山》才让人看到,红色革命军事题材经典也能散发新的活力,商业化的诉求与内容表达能很好融合。《战狼》取材更为现代,将镜头对准了神秘的中国特种部队,在中国南方边境线这一充满危险的地域,巧妙地将爱国情怀与战争动作类型融合起来,展现了当代中国军人有血有肉的鲜活形象,同时又没有以往一味生硬的说教,更加贴近市场和观众。正是由于其出色的内在品质,所以与来自老牌谍战电影强国的《特工》同台竞技,并不逊色。

  具体来说,《战狼》最大的特色在于第一次能在主流电影与类型片之间做一个较好的平衡。不论是《特工》还是好莱坞战争大片,其实质上也是一种主流电影,它们借精彩纷呈的影像外衣,悄悄完成了本国价值观的输出。比如去年上映的《美国狙击手》,讲述的是一个战争中英雄狙击手的传奇故事,在美国本土和全世界范围内都取得了极高的票房收益,而它的本质却是:在全球反恐语境下,好莱坞对美国国家利益、爱国主义价值观的正面弘扬,是一种标准的美国式主旋律。所以,主流电影如果能讲好故事,做好与类型化的结合,受欢迎程度不亚于其他类型大片。

  《战狼》的类型化,首先体现在剧作上,剧情安排上显出一种主动类型化的自觉性。采取先抑后扬、正邪对立、一波三折式的剧情结构。这部电影情节看似简单,实则在剧作的类型化上有颇多考量。而且将故事发生地选择在国境边线,在这个灰色地带视野更为开阔,多方角力的故事线索立得住,增强了戏剧性和可看性。

  除了剧作上的类型化,这部电影的另一特点是塑造了一个接地气的英雄形象。这次,人物有了一次相比于以往国产同类电影最大的进步,那就是军人第一次敢于表达自己的儿女情长,比传统意义上几乎禁欲式的英雄形象有进步。面对枪弹炮火的攻击,会感觉到疼痛,在诙谐的同时让人感觉真实可信,人物也立得住。

  在当下的中国电影市场,《战狼》的出现像一个异类,它一方面是市场上主流的投资方向,以七年磨一剑的诚意,自觉地宣扬了当下逐渐缺失的爱国主义情怀,另一方面它在品质上确实达到了国产军事类型的一个高度。当然,和国外成熟的同类型电影相比,它依然有很多缺点,包括配角过于脸谱化,故事的节奏掌握有欠火候,影像上电影质感有所欠缺,特效有待加强,但是,这几乎是中国所有类型电影面临的问题,《战狼》以其类型化的自觉性、视野的开阔性、对市场的诚意,赢得应有的票房成绩。

  事实上,国产军事题材电影也经历过辉煌,在“十七年电影”中占据很大的比例,在当时的社会语境下,能将爱国主义与军事类型很好地结合,诞生了一批批优秀的军事题材作品,如《小兵张嘎》《董存瑞》《地雷战》《地道战》等,早已成为一代代人的电影记忆。随着时代的变化,在类型化、商业化倾向愈发明显的当下电影市场,如果不能将现代性的元素融入进去,不能满足观众的更多期待,只会是老调重弹。只有遵循市场规律,把握观众审美的变化,以爱国主义作为主流价值观的支撑,进行类型化的改造,才能赢得市场和观众,才能让曾经辉煌的类型重新焕发生机。(作者为中国儿童中心期刊总社编辑)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