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然有人把《尤利西斯》改编成了舞台剧!这是我听说《尤利西斯》要来中国上演的第一反应。看戏前一个月,我在朋友圈里做了一个小调查,反响分为两极:绝大多数人从未看过,有少数人甚至听都没有听说过;有十个指头就能数得过来的几个人对《尤利西斯》如痴如醉,甚至读了二三十遍;处于这两极之间的,看过一些片段,或者勉强啃过一遍,但是并没有看懂,也说不上喜欢。
这一次苏格兰特隆剧院的舞台剧《尤利西斯》,是全世界迄今为止首版把这部全本小说搬上舞台的戏剧改编作品,首演于2012年10月苏格兰格拉斯哥,今年作为易立明新蝉戏剧艺术中心“中英文学剧场连线”项目的开头炮,从3月底开始到4月中旬,在国内巡演4个城市:杭州、上海、北京、济南,共计9场演出。导演和编剧对这个戏的期待很一致:希望能让没有看过《尤利西斯》这部小说的人,看完这部戏之后,对小说产生点儿兴趣,以至于去阅读原小说。
从这个角度来说,看戏之前先看小说,并非必备条件。即便在《尤利西斯》诞生的大本营——爱尔兰都柏林,这本小说也并不普及。演这出戏的苏格兰演员格兰特·斯密顿告诉我,为了演这个戏,他也是花了好多功夫,才断断续续把原著啃完,“实在太难了。”很多爱尔兰观众来看戏,也没有看过小说,照样笑得前仰后合。在杭州和上海两地演完之后,导演安迪·阿诺德最大的一个感想就是:“原来在中国有这么多观众看过《尤利西斯》。”在上海的第一场演出,观众席里甚至有“原著党”一边看戏,一边抱着小说找台词——没错,这台戏的剧本,所有台词全部来自乔伊斯的原文,只不过经过了删减和重新编辑。导演笑称,这让女主角很紧张:“最后一大段持续好几分钟,全部都是她的独白,万一说错了,可怎么办?”
事实上,对于中国观众而言,由于存在一个语言问题,进剧场看之前,先了解一下《尤利西斯》基本剧情和人物关系,将会有助于更好地欣赏这出戏。全剧用英文演出,由于演出的故事发生在都柏林,演员们的台词都带有很重的爱尔兰口音。800页的小说,改成戏剧仅两小时二十分钟,舞台上的表演几乎是接二连三,令人目不暇接,连换景都被设计成了剧情的一部分。
故事从本质上来讲十分简单:一个男人在都柏林游荡的一天。他被嘲笑、被打击、被议论,却仍旧对周遭的一切保持兴趣,渴望爱和被爱,渴望生机勃勃的生活。还有一条与之平行的故事线索,是在都柏林游荡的另一个男人,比他年轻二十岁,两个人也可以说是偶遇。偶遇的关系并没有持续多久,他们就彼此告别。然而,我们谁也不知道,第二天会继续发生什么。乔伊斯之所以把书名起作《尤利西斯》,取自荷马史诗《奥德赛》的典故(古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海上漂泊了10年的故事)。在乔伊斯的小说中,现代人布卢姆的漂泊则被压缩到一天。可想而知这一天中发生了多少事情,具有怎样惊心动魄的戏剧性。
在这个从剥除到凸显的过程中,我们窥见了乔伊斯的一部分真正本质:他的人性和他的幽默。从最粗浅的层面来说,全剧从头到尾都在不断地讲黄段子,贾平凹曾经很羡慕乔伊斯这种“藏污纳垢”的笔法,并称自己的《废都》就是受《尤利西斯》启发而创作。然而,乔伊斯的黄段子并不是为了色情,毋宁说,他以一种令人惊奇的坦率方式——即公开每个人脑子里都曾经转过的“下流”想法,来直面人性,追问人的存在的本质。我们心里想着“是”的时候,嘴上却说着“不”;尽管这样,我们还是追求那个超越现实的“是”。就如剧中的男女主人公的悲剧生活,他们彼此相爱,但是却彼此逃避,最终他们仍旧渴望彼此相爱。结果是什么呢?夜幕降临,人们沉沉睡去;梦境袭来,一天又将重新开始。生活没有答案,戏剧也没有。《尤利西斯》漂泊一日,还将日日漂泊。(石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