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心中的武媚娘=甄嬛+玛丽苏?

时间:2015-01-14 08:47   来源:新京报

  如果“甄嬛”式的武则天是此类作品遵循宫斗剧模式所做的一种必要设定,那么“玛丽苏”的属性则完全源于这个过度阐释的时代。范冰冰成功塑造的“玛丽苏+甄嬛”气质的武则天,也将是一种女性气质在历史中的自洽的成功。

  讲述武则天

  历史正剧→戏说剧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得到普遍承认的女皇,也是流行影视热衷于表现的话题,在华语电视剧发展的短暂历史中,给中国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武后形象比比皆是。

  最早进入集体记忆的“武则天”当属1985年台湾地区首播并很快被引进至大陆的《一代女皇武则天》,由李岳峰执导、“不老传奇”潘迎紫主演,该剧在台湾曾有60%的超高收视率。十年之后的1995年,陈家林导演、刘晓庆主演的30集历史剧《武则天》首播,引发观剧热潮,时年四十岁的刘晓庆更因成功刻画“从少女到老妪”的表演功力而广受肯定。离我们最近的一部,非2004年播出的《无字碑歌》莫属,斯琴高娃用力过猛的阐释同样指向历史的厚重感。这三部剧均以传记片的方式命名和架构,并将尊重史料作为自己的卖点。

  除“正剧”外,大量以武则天为核心或主要人物的“戏说剧”在新千年后扎堆出现,如2011年《武则天秘史》(殷桃)、2012年《太平公主秘史》(李湘)、2003年《至尊红颜》(贾静雯)、2011年《美人天下》(张庭),当然还有拥有众多粉丝的《大明宫词》(2000年,归亚蕾)。这些版本的武则天,大多被赋予了史料所不具备的文学色彩,或为奋力反抗男权并最终创造奇迹的巾帼英雄,或为尽管赢得了天下却最终众叛亲离的悲情帝王,她们无不在妻子、母亲、皇后和皇帝等社会角色的撕裂中,体验着痛不欲生的存在主义危机,而这显然是创作者暗示或预言着那些胆敢冒犯乃至打破社会性别权力结构的女性所必然有或应当有的结局。但这些作品中的武媚娘普遍形象较为单薄,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最新的武则天则是刚刚播出不久又因故被停播的范冰冰版《武媚娘传奇》。元旦之后,剧集复播,但出场女性人物脖颈以下部位及造型被悉数剪掉,引发不小争议。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