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点交锋中寻找文明共识

时间:2014-12-30 09:5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哗众取宠不再有多少市场,极端偏狭不再被认为深刻,粗口相向不再被视为勇敢,2014年舆论场上的这种转型,见证着观念引领的舆论进步

  上世纪80年代,一位评论界前辈曾说过,人人都会写言论,这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需要。今天,从互联网时代到移动互联网时代,“数字鸿沟”的日益消弭,带来了更多的平等机会,也打造了更为多元的话语平台,使人人参与讨论成为可能,让公共舆论生态由此改变。

  2014年是移动互联网络元年,也是舆论温和转型的一年。舆论场上,除了“有钱任性”“也是醉了”“也是蛮拼的”的俏皮流行,更有对公共事件的严肃表达。从年初的马航MH370失联,到年底的“医生手术室自拍”;从沉积多年的内蒙古呼格吉勒图冤案,到新近推行的北京地铁涨价方案,这些公共讨论,留下了“观念的痕迹”,改变了观念的土壤——

  这一年,事实被更多重视。还记得“浑水泡面”的舆情逆转、“海南棉被”的乌龙猜想么?同样是救灾新闻,“浑水泡面”先是被质疑宣传造假,经过记者调查确认为真;“海南棉被”起初是批评红会的靶子,后来发现灾区确实需要棉被。一事当前,先问真假,后断是非,再说利害,“让信息飞一会儿”,逐渐被更多人认同牢记。面对央视春晚停办传言、村民驱逐艾滋男童等讨论,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急于价值判断、道义谴责,而是开始发问:真相到底如何?一位作家曾说,“道德下降的第一个迹象,就是不关心事实。”反过来,不是凭印象成见,而是给事实更多关注,本身正是德行的提升、理性的回归。

  这一年,常识被更多发现。转基因讨论仍在继续,PX项目争议时有耳闻,但不再是此前的人云亦云、谈之色变,而多了耐心的求证、常识的普及,希望“用文明来说服”,努力“用科学来求证”。既要有权利意识,也要有环保常识;既要有正义诉求,也要有法治观念,在湖南唐慧案的重新审理中,在北京机动车限行的双方激辩中,专业精神开始占据上风,用科学击穿遮蔽,用法治实现正义,推动着舆论走向成熟、社会走向和谐。

  这一年,规则被更多普及。在捍卫观念、珍惜权利的同时,不少人开始意识到“他人的自我”,意识到所谓“自由”,不仅包括自己的自由,也包括别人的自由。从围绕广西玉林狗肉节的热烈争论,到辽宁日报致信高校教师引发的网络辩论,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对不同意见多一些宽厚,对文化多样多一分尊重,是真正的文明之举。“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异也是伙伴”,习近平总书记在外交领域的主张,同样适用于公共讨论。寻找朋友而非制造敌人,捍卫底线而非抹黑对方,这是构建理性讨论平台的前提,也是提升民主素养和公共精神的关键。

  哗众取宠不再有多少市场,极端偏狭不再被认为深刻,粗口相向不再被视为勇敢,2014年舆论场上的这种转型,见证着观念引领的舆论进步。这种“守正持中”的新态势,更得益于两个大的变化:

  一方面,是移动互联的网络新生态。互联网上的自我净化,信息传播的规律认识,公众在“吃一堑长一智”中,面对真假莫测的海量信息,少了些随意和暴戾,多了些礼貌和理性。而手机用户的实名化表达,网络陌生人社会向网络熟人社会的转变,进一步增强了人们的责任感,更多人既是信息源地、传播媒介,也开始成为辟谣主体、理性公民,形成了线上与线下的自我净化、虚拟与现实的相互优化。

  另一方面,是上下互动的治理新格局。十八大以后,中央对思想文化领域有深刻思考,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传递的辩证思维、底线意识、法治思维、创新思维和全局观念,让“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深入人心。不走老路邪路,不搞左右纷争,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这样的精神被不断重申,带动了以求同存异推动形成社会共识、用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的丰富实践,极大挤压了极端思想的空间,清除了噪音杂音的土壤,让社会心态渐趋平和理性。思想生态这一基本面,造就了正能量不断引领、理性声音渐占主流的舆论格局。而雷厉风行的八项规定、大刀阔斧的深化改革,从另一个实践战场,也推动着党风政风焕然改变、国家社会积极进步,催生着上下齐心的舆论正能量。

  “所有的星星最终会消失,可它们总是无畏地闪耀。”这是芬兰诗人伊迪特·索德格朗的一句诗。2014年就要过去了,我们会怀念这难忘的一年,也会想起各种热切的讨论,因为它们启迪了你我,记录了时代,凝聚了共识。

 

编辑:李杰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