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斯拉的银幕生涯已经走过了60年的光阴。作为一头连话都不会说的大怪兽,哥斯拉却比大多数亚洲明星都更成功地冲出亚洲、远渡重洋,完美地渗透进了好莱坞。
“哥斯拉”系列电影诞生于日本,从1954年首次上映,到今天再次被好莱坞导演翻拍。如今的哥斯拉,在美国拥有大量自己的狂热粉丝,其中不乏像吉尔莫·德尔·托罗这样的知名导演(《环太平洋》导演)。哥斯拉甚至在2004年自己50岁生日时,在星光大道上拥有了一颗属于自己的星星,与好莱坞历史上所有的明星们一起享受着后世的瞻仰。
然而,作为日本战后流行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之一,哥斯拉形象的背后,其实包含着日本人的恐惧、骄傲,与美国之间纠缠矛盾的关系。
1954年哥斯拉诞生。就在那一年,由于美国在马绍尔群岛比基尼环礁进行氢弹试验,导致“第五福龙丸”在内的数百艘日本渔船受到放射性物质污染,此事在日本引起一片恐慌。之后,电影《哥斯拉》上映,开篇镜头讲述的正是“第五福龙丸”号事件,并借科学家之口说出:哥斯拉这只怪兽之所以被唤醒,正是因为氢弹试验。在电影结局,科学家再次强调说:如果继续进行氢弹试验,哥斯拉的同类还会在世界某处出现。
因此,哥斯拉这一形象,在其诞生之初,隐含了日本对美国及其核武器的恐惧。这头身材巨大、能够喷火的怪兽,在登陆日本东京之后,进行了肆无忌惮的破坏,将整个市区变成一片火海,电视上对灾情的播报,让观众很容易联想起广岛长崎的惨状。
到了上世纪60年代,日本进入战后十年的经济飞跃期,民族自信心开始增强。哥斯拉这一形象也变得不再那么可怕,反而承担起保护日本、迎战其他怪兽的职责。在1962年的电影《金刚大战哥斯拉》中,哥斯拉与来自美国的金刚展开了对决,并多次打败了金刚。至此,原本基于日本对美国核武器的恐惧而诞生出来的哥斯拉,却成为了银幕上代表日本对抗美国怪兽的“超级英雄”。
正是因为哥斯拉对日本人而言意义深远,1998年罗兰·艾默里奇拍摄的好莱坞版《哥斯拉》才会让日本观众愤怒异常。在这部电影里,哥斯拉身上的文化内涵被彻底消解,变得跟《侏罗纪公园》里那些面目模糊的恐龙没有任何区别。作为哥斯拉的老东家,日本东宝公司更是气得直接宣布,不承认1998年美版《哥斯拉》是“哥斯拉系列电影”里的一员。
也许,那个时候的好莱坞,依然带着猎奇的眼光去看待日本以及日本的哥斯拉,对这只承载着日本文化的怪兽缺乏应有的了解。但到了2014年,加里斯·爱德华斯的《哥斯拉》情况则完全不同了。
在这部电影里,依然有一个代表着传统白人形象的狂妄军官,他不愿意试图去了解哥斯拉,并自大地认为自己可以凭借其军事力量战胜怪物。但最终,当他认识到自己力量的渺小时,是哥斯拉拯救了美国的城市。
从恐惧美国,到对抗美国,再到拯救美国,哥斯拉的形象一直在变化着,也许唯一不变的,是它作为经典怪兽形象的影史地位。(刘康康 影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