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和声》如何超越《中国好舞蹈》

时间:2014-06-10 08:18   来源:中国青年报

  前不久,我参加关于北京卫视《最美和声》的研讨会。会上几乎所有的专家、学者都对《最美和声》的品质赞不绝口——其最大特点是,明星在全国寻找与自己声音最适合的对唱选手同台演唱,使电视观众在明星的强强对决中欣赏到“最美和声”。但人们也不得不面对一个尴尬:艺术水准如此之高的一档音乐比赛节目,在受众关注度、互动程度上,却不尽人意——叫好,但不叫座。我以为,这是因为现在的观众并不接受太专业、与之距离太远的东西。他们最想看到的是明星、名人的囧态。

  请注意,我用的是囧,而非窘。意即观众并不是真想看明星出丑,而是想看到明星更生动、更凸显人性细节的画面。《最美和声》作为一档真人秀节目,其明星导师与学员之间的互动,多以情感人。如,谁谁又飙泪了,谁谁又“high”(激动)了等。但如果只突出“情”字,而没有更加多元化的呈现,观众久而久之也会审美疲劳。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最近《中国好舞蹈》号称为所有热爱舞蹈的人提供平台,郭富城、海清、金星等导师不仅现场麻辣点评,还会因为对某个选手意见相左而针锋相对。湖南卫视的《花儿与少年》,则把明星之间的和与不和暴露得更加真实,也符合观众的心理预期。明星之间不加编排的微妙人际关系,成为除国外美景、旅游趣事之外的最大亮点。之前的亲子真人秀《爸爸去哪儿》,最大吸睛点就在于明星与孩童之间自然的童真,以及几个孩子之间的小冲突,这些内容在观众心中好看程度甚至胜过了明星本身。

  从《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到《中国好舞蹈》,真人秀与音乐节目的嫁接,最成功的范例大都除了音乐的专业性外,也注重呈现歌手、评委的个性化言论和独特气质。现在的中国电视观众,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不仅有简单的“听歌诉求”,还寻找“感同身受”。如,萌叔韩磊、嘟着“金鱼嘴”的邓紫棋,观众用“有人气”去表达对他们个性的认可。不同代际的人群,从“50后”到“00后”观众,都锁定了最能调动自己共鸣的明星,节目也就有了更深的群众基础。

  过去可能觉得“重口味”是贬义词。我以为,对绝大多数普通观众来说,“重口味”意味着接地气,这才是最能打动他们的东西。怎么接地气?其实就是生活中的细节——发脾气、闹情绪,吃喝拉撒、喜怒哀乐,事虽小,却是最有粘合度的要素。

  娱乐节目的专业性是必须的——歌艺、舞技、编曲……但这类节目是否必须承载专业上的完美?马云在投资恒大足球的发布会上,说了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大意是:太专业,就自娱自乐了。我以为这也是电视综艺类节目最好的指导原则。专业性当然重要,但电视传媒的大众性决定,太过专业性,难免丢掉不少普通观众。

  《最美和声》里有几期就出现了这种现象:明星导师为了自己对音乐的完美要求,大幅度改编了歌曲,学员唱着别扭,观众也“不大理解”。这不禁令人一方面感慨“大众性与专业性之间存在巨大鸿沟”,另一方面也认识到:有时候,明星为其“江湖地位”需要“不计其余”,但节目得深入浅出,让观众爱看。

  在专业性、大众性之间找平衡点,这很难也很重要。但无论如何,赢得观众关注是首位的。至于如何引导他们的审美、提升他们的品位,尚有很远的道路要走。(谭飞)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