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视角下的反恐战争

时间:2014-06-06 09:26   来源:新京报

  比起欧洲的电影同行,好莱坞总是显得过于保守和迟钝。对于有重大影响力的实事新闻,好莱坞往往不愿意马上将其改编成电影,反而对历史题材和科幻题材兴趣更大。究其原因,在一个事件尚未盖棺论定之时,好莱坞绝不愿意冒险表达自己的观点,以防止触怒到潜在的观众。

  然而,对于反恐战争,以及伴随反恐而引发的一系列政府行为,好莱坞却罕见地迅速表达出了自己的意见,这些意见,有时候甚至颇为激烈。

  比如以热衷于批判美国政府而知名的好莱坞导演奥利弗·斯通,便在美国棱镜事件发生不到一年后,就高调宣布要以棱镜事件为题材拍摄电影,该片将于今年年底开机。就连索尼这种大公司,也紧随其后,宣布自己也准备将棱镜事件搬上大银幕,只不过,将会交由“007”系列电影的制片人着手打造,比起奥利弗·斯通的版本,预计会涵盖更多商业元素、更少严肃思考。

  好莱坞急于对反恐问题发表态度,并不是最近才开始的,而是早已有之。从2004年迈克尔·摩尔的《华氏911》、2006年奥利弗·斯通的《世贸大厦》、2008年凯瑟琳·毕格罗的《拆弹部队》,到2012年凯瑟琳·毕格罗的《猎杀本·拉登》。尤其是《拆弹部队》,直接获得了奥斯卡当年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的桂冠,可谓赢得了整个好莱坞的认可。

  如果再算上暗示或影射了反恐问题的电影,那就更多了。2002年的《蜘蛛侠》,不仅删除了影片中所有关于世贸大厦的镜头,以避免触痛观众,导演山姆·雷米更是称自己插入了一段“对纽约市的悼念”。当威廉·达福扮演的“绿魔”危及一辆满载儿童的缆车时,当地人向他投掷石块,其中一个纽约人愤怒地喊道:“你惹了我们中任何一个,你就惹了我们所有的人!”这被看作是导演对9·11事件的直接表态。而今年的《美国队长2》,故事中神盾局局长尼克谈到为了应对越来越邪恶的敌人,必须对每一个美国公民进行监听时,也被认为直接影射了棱镜事件。

  为何对于反恐问题,好莱坞一改往日的谨慎保守,甚至冒着触怒美国政府的风险,一而再、再而三地将其搬上银幕?

  因为反恐问题具有足够的当代性和重要性。作为21世纪最重大的政治课题之一,反恐问题极大地影响了美国政府的决策及国际关系,并最终渗入到美国民众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好莱坞作为美国大众传媒最重要的代表,自然无法对反恐问题完全视而不见。好莱坞必须用自己的故事,重新包裹讲述反恐,从而安慰和保护美国的民众。

  技术上的原因,则是好莱坞能够将自己对越战的经验和记忆,搬到反恐战争之中。如今的好莱坞当权者,都是在新好莱坞时期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对越战有着深刻的记忆,也就这个题材拍过很多经典电影,比如迈克尔·西米诺的《猎鹿人》、斯坦利·库布里克的《全金属外壳》。而准备将棱镜事件搬上大银幕的奥利弗·斯通,其代表作之一正是1986年的《野战排》,一部关于越战如何深深伤害美国人的故事。

  因此,反恐战争对于好莱坞而言,并非一个完全陌生、全新的事物。凯瑟琳·毕格罗的《拆弹部队》,很多叙事风格都参照了那些经典的越战电影。好莱坞一方面支持着反恐战争,另一方面也不忘提醒美国政府,不要为了反恐,而将美国拖入另一个越战的泥潭中。(刘康康 影评人)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