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2014》作为第四届林兆华戏剧邀请展的唯一一部国内原创剧目亮相天津大剧院。演出前没有合闭大幕的神秘感,演出后也没有拉开大幕的仪式感,一切就像在排练场中一般放松、零落地进行着,同时也充斥着日常生活般的无序和不安。
全剧时长80分钟,从原剧本的近200分钟戏中拿掉了一半多的内容——事实上,这根本算不上一出“完整”的戏剧演出,创作者只是从《雷雨》作品中剪辑出数个片段,以周朴园为表演中心,拉扯出了与之相关的人物和段落,像一出有画面的广播剧。
相对正式的演出从《雷雨》结尾处开始。枪声响起,周萍自杀,周朴园坐在沙发上点起一根烟,回溯这闷气而凄厉的一天,感叹生之不易。演员们表演了“喂药”“客厅闹鬼”“周萍四凤私会”“侍萍朴园相会”等几个“经典”片段。周朴园一直在台上,作为中心或者在旁边打转,站在一个假装全知的视角审视。他在每一个片段中间重复了三次有关家庭权威的台词,即“我的家庭是我认为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每次念白亦有差别,坚定或强权,绝望或含糊,是创作者的有意为之。
声效道具的上台是绝对的亮点,告诉我们舞台上的假和真,充满着游戏的趣味。演员则将角色的自然状态准确地表达了出来,皆不知命运会将自己引向何处。毫不掩饰地说,林兆华戏剧工作室的这一班年轻演员的演绎,比曾经见识过的北京人艺的《雷雨》班底更加从容,最基本的一点是他们扔掉了拿着腔调的吟诵台词,而是像生活中的凡人一样说话、交流、自白。林兆华多年来对他们的浸染和教导终于冒出新芽。他们像菜园子里的白菜萝β一样活在台上,令人欣慰。
亮点之余,遗憾丛生。综观全剧表现,皆似一出精彩的解构《雷雨》的草稿演出,最终呈现出了数个偶然巧合的简单、粗暴,却无法解说人性深处的合理和必然。与现实的连接更是完全失效,不知道《雷雨2014》的“2014”意味着什么。加之剧本情节密不透风,环环相扣,堪称“完美”,像一个挂在云上的盒子,让我们仰视太久,忘记了其实我们根本不曾懂得其中的玄机和缝隙。
幸好还有林兆华不相信,不相信自己真的懂了,所以他试图从一个老人(周朴园,或者他自己)的角度重新探看,想趁命运的这场雷雨浇透全身之前,再挑起花园里那根致命的电线,引流自饮,却因为找不到另一班和他一样的人,无法达成。创作是一种勇气,需要时刻自省较劲,对抗绝望和无聊,对抗除了自己以外的其他人的放弃和无力。当下戏剧创作环境扁平无趣,大多数人都在寻找尽量简单的办法轰炸舞台,却没有能力多问自己几个观念上或者手段上的问题。
事实上,《雷雨2014》从创作之初到最终成型的整个过程,着实能算是中国话剧这30年的一部微缩演变史了。有精彩的闪念、无奈的滞缓、苦痛的斩断,最终是年轻人负责任的接班。作为台下的观众,我们能做到的最好的事情,大概就是借着这出未完成的作品的雏形,想象它本来可以抵达更遥远的地方,等待重新上路激浪心灵的时刻。会有的,会有的。(吕彦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