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前主席:生命,因读书而不朽

时间:2014-04-21 09:24   来源:人民日报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前主席谢尔·埃斯普马克。刘仲华摄

  体验更丰富

  世界读书日19年,让我们聆听来自海内外的声音——

  世界读书日前夕,本报记者走近瑞典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前主席谢尔·埃斯普马克,感受他的读书世界。

  “读书让人永恒。”谈起读书,谢尔·埃斯普马克开门见山,一语中的:

  “通过读书,人们可以进入他人的人生,感受他人的情感。当你深入到另一个男人或女人的内心生活时,你的人生得到拓展,生命因而不朽。读书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每一本书都是现实的反映,一个独立的世界。读者走入其中,可以加深对客观世界的了解,看到以前所看不到的世界。”

  12岁时自写一部“大书”

  从读书到写书,埃斯普马克的一生,都跟书结下了不解之缘。

  1930年,埃斯普马克出生于瑞典北部。他自幼喜欢历史和文学,早年就读于斯德哥尔摩大学,专攻文学史。1956年,其诗歌集《谋杀本杰明》出版,从此进入旺盛创作期。先后出版诗集12部、长篇小说7部、文论集9部,成为蜚声瑞典内外的著名诗人和小说家。1981年,他被选为瑞典文学院院士,后多年担任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和委员一职。

  回首自己的读书经历,埃斯普马克记忆犹深:

  “我7岁开始上学的时候流行朗读,孩子们在课堂上大声诵读优美的文学作品。我最先接触的,是瑞典女作家塞尔玛·拉格洛芙的《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还有191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瑞典作家海顿斯坦姆的作品《瑞典人及其领袖》,它们是我最初接触的文学经典。12岁时,我开始对历史感兴趣,看了大量的历史书籍,并开始尝试自己写书。我曾用母亲的打字机把我写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史’打印下来,装订成册,像真正的书籍一样。这本200多页的‘大书’,花费了我一个多月的时间。”

  “再大些的时候,我对严肃文学产生兴趣。16岁时,开始关注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当时的第一个偶像是赫尔曼·黑塞,然后是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威廉·福克纳等。我阅读了他们大量的作品,其现代主义创作风格深深影响了我。对我影响最大的是艾略特,我开始仿照他的风格写作。20岁开始,我上大学学习文学史,读书的范围进一步扩大,通过接触大量法语文学作品,自己进一步融入到国际文学潮流中。”

  成为斯德哥尔摩大学文学系教师后,年轻的埃斯普马克边研究、边创作。书,成了他生活和工作中的必需品。在他成为瑞典文学院院士后更是如此。院士们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阅读被提名的诺贝尔文学奖作家的作品,现在每年候选者达200多个。这就意味着要在几个月内,阅读数百本文学书籍,并从中挑出最优秀的作品和作家。其阅读压力可见一斑。

  “既然是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者,他们的作品应该值得一读,我尽量做到对所有作品一视同仁。同时,作为文学院院士,除了阅读文学奖候选者作品之外,我们还要读大量的瑞典文学作品,如小说、诗歌。因为瑞典文学院除诺贝尔文学奖外,还有很多其他的文学奖项要评选。”

  “阅读是一种享受。对我来说,活到老,读到老。”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