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春晚总导演冯小刚在2014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官方微博上,回答了网友提问。在他看来,导春晚肯定是要挨骂,“我就当回馈一次社会。因为无论春晚弄成什么样都会是挨骂的。看春晚是一个习惯,骂春晚现在渐渐也成了一种时尚了。”
其实,从挨骂的心理预期出发,可能会更多地收获观众的赞誉,这或是冯导的高明之处。百姓“骂春晚”,一种是出于愤怒,比如对植入广告等现象的痛恨;另一种是“打是亲、骂是爱”的粗放表达,或者说,因为喜欢所以骂、源于在乎才肯骂。
马年春晚,马上节俭。今年,春节四大晚会中仅剩下央视春晚一棵“独苗”,这无疑是节俭办会的具体体现。此外央视也表态,将杜绝过度使用声光特效、舞台布景等,不搞异地分会场晚会,减少明星大腕,并邀请更多基层群众,打造真正群众大舞台。央视春晚正致力于当好节俭的带头大哥。此举,已赢得掌声与赞誉,至少可以减少“愤怒式谩骂”。
马年春节,央视春晚一枝独秀,这是一种“量变”;导演、主持人以及内容、形式等都有了变化,这又是一种“量变”……是否会给马年春晚带来“质变”、带来惊喜?值得期待。央视春晚,已是一块金灿灿的文化品牌,风雨三十年,褒贬数十载,尽管总被吐槽,但终归是百姓最重要的一顿文化年夜饭。群众骂春晚又爱看春晚,是一种文化认同与文化期待的落差,是多元化消费时代与个性化张扬时代的纠结,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与供给间矛盾的显现。
春晚,寻求文化经济的“最大公约数”。春晚,在骂声中存在,更要在骂声中成长。央视春晚已成为一种文化经济现象,其中内含文化与经济关系的学问。在文化产业迎来大发展、快发展的今天及未来,研究春晚的“昨天、今天与明天”,对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有着示范意义。文化产业不能“杀鸡取卵”,也不能“马上有钱”,不能让文化钻进钱眼里,不能让经济绑架文化发展。如何让经济给力文化,让文化回报经济,是门大学问,需要大智慧,需要求解出“最大公约数”。我们期待央视春晚马到成功,更期待文化产业在科学大道上快马加鞭。(王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