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去哪儿”与“如何做父亲”

时间:2013-12-12 10:46   来源:新民晚报

  最近,湖南卫视热播节目《爸爸去哪儿》,观后让我想起鲁迅先生1919年在“破除旧思想、开启新文化”的背景下,写的《我们现在如何做父亲》。

  5对明星父子一起参加录制的《爸爸去哪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这档节目为什么火爆?它展现的是行色匆匆、忙忙碌碌常不在家的爸爸们。爸爸不在家,《爸爸去哪儿》把这一现象推向了大家关注的焦点。然而有意思的是,收看这档节目的观众,女粉丝的数量仍然远远超过男士。忙碌奔走的爸爸们仍然无暇关注诸如“爸爸去哪儿”这样的问题。“爸爸”这个角色,在儿童成长中,一不小心成了醒目的缺席者。

  问“爸爸在哪儿”,是对父爱的呼唤;问“如何做父亲”,是对责任的追问。爱与责任,我们都难以逃避。鲁迅先生论如何做父亲,说父母的责任除了给孩子一个健康的身体,“还须教这新生命去发展”,在新旧文化更替之际,先生呼吁破除旧的家庭观、教育观,要以孩子为本位理解孩子,以发展的思想指导孩子,以独立为目标解放孩子,非常中肯而切时。

  今天如何做父亲,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在这里”,然后讨论“如何做”。孩子的小心灵呼唤父亲回归。父亲缺席的家庭,对孩子尤其对男孩子的培育影响很大。幼儿园、小学甚至中学阶段阴盛阳衰,多是男教师和父亲角色缺席的结果。培养新一代坚毅、果敢、顽强的男子汉,在父爱缺失的家庭里,隔代教养的留守儿童中,无异于缘木求鱼。这需要“爸爸”回归“家庭”,担负起缺失的责任。

  做父亲,还要担起教育的责任,并改良我们的社会。最近,小女孩摔婴案持续发酵。令人遗憾的是,一个问题女孩的身后,站着一个闪烁其词的父亲。这名父亲没有意识到自己教育的失责与愧疚,只是觉得问题有点大了。这样的父亲,没有担起责任,不仅给自己的家庭蒙上阴影,也给社会带来灾难。要改良我们的社会,我们就要有改变自己的决心,还要改变周边的诸种不合理、不合情、不合法。

  另外,我们对自己的孩子要学会放手,但是这个真的有点难。我们不想择校,但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们希望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但他磨磨蹭蹭会浪费时间;我们希望孩子自立,从独自来去学校开始,但交通乱象让人担惊受怕,更不要说路边还有“坏人”;我们希望孩子富有爱心,又担心爱心被利用给幼小心灵投下抹不去的阴影……我们希望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但害怕将来不适应社会他们有一个痛苦的成年。就这样,我们纠结着当年鲁迅先生的纠结。

  可能鲁迅先生的药方依然有效,即“所以根本方法,只有改良社会”,而且要从我做起。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都对社会负起应负的责任,学着做合格的父亲。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