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化解戾气

时间:2013-09-12 13:32   来源:人民日报

  不必举出多少例子,人们就能感受到当今中国社会存在相当严重的戾气。为了一点儿鸡毛蒜皮的小事就能破口大骂、老拳相向甚至酿成血案。近期一系列针对儿童的暴虐残酷的违法犯罪行为就是明证。对于一个以礼仪之邦闻名天下的国家,这样的现实令人痛心,更促人思考。

  中国人爱说:“仓廪实而知礼节。”似乎只要经济发展了、生活富足了,人们的文明水准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但现实显然复杂得多。今天的中国人在享受着前所未有的富裕生活的同时,也痛切地感到人与人之间缺失了信任和温情。许多人的脸上写满了疲惫、紧张、焦躁和提防。许多人在追逐财富与成功的道路上一路狂奔、不眠不休,却丢掉了诚实、守信、礼貌、谦和这些事关内心平静和社会和谐的关键品质。刺目刺心的戾气足以证明,社会财富的增加并不必然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道德水准的提高常常落后于钱包鼓起来的速度。

  就本质而言,充满戾气的人大都缺乏恻隐之心。正常的人看到别人遭遇不幸,自己也会感到难过,更不要说故意去加害于人了。而缺乏恻隐之心的人往往极端自私,很难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为他人着想。而文化的一个突出功能就是同感与移情,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感同身受”。当年解放区在上演《白毛女》的时候,曾有战士看到激动处要举枪向台上的“黄世仁”射击。显然,这位战士完全沉浸在剧情里,情感随着人物的命运而起伏。文艺的这种感化足以净化心灵、启发心智、促人向善。

  以往有人说:“学钢琴的孩子不容易学坏。”但药家鑫案使这种说法变成了一个笑话。片面夸大文化的作用当然不对,但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在音乐厅欣赏演出时很少看到有人为了排队或座位大打出手,而在火车站和地铁车厢里这种现象就常见呢?因为欣赏演出本身就是一件文明的事,在剧场那样的环境和氛围里,人们惟恐自己的行为不够文明而遭人耻笑,还怎么会打架斗殴呢?

  在我看来,文化就是文明教化。文化使人明是非、知善恶、辨美丑,使人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走向文明进步。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人绝不能仅仅追求物质财富而忽视精神追求,否则会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1995年3月20日,日本奥姆真理教在东京地铁发动沙林毒气攻击,造成13人死亡、2000多人受伤的重大事件。作家村上春树极受震动,终止在美国的教学返回日本,先后采访了60多个受害者,写成纪实文学《地下》一书。在采访皈依奥姆真理教的人时,村上春树问了他们一个相同的问题:“你在青春期热心地读过小说吗?”回答大体一致,是NO。村上春树认为,这些人因为远离小说而分不清虚构与现实之间的区别,丧失了“对抗虚构本来作用的免疫力”,结果被邪教的歪理邪说所捕获。1995年正是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初期,烈火烹油般的繁华景象早已烟消云散,令一味追逐物质财富的日本人陷入迷惘,心灵的空虚使许多人投入宗教的怀抱寻求慰藉,奥姆真理教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日本的前车之鉴值得重视。

  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人的心灵建设是造成社会戾气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化解戾气,除了要坚持使经济社会在公平正义的轨道上前进之外,也要重视文化的特殊作用,用文化来抚慰心灵、调节心理、滋养灵魂,进而化解社会戾气。物质财富的增加是有上限的,而精神的提升是无限的。越是追求经济增长,就越应加强文化建设。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