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文物遭到“蹂躏”?这不是发生在1860年,而是就在今天。据媒体报道,圆明园去年4月出土的文物中,规月桥的乾隆御笔构件遭墨泼拓印,文源阁的冰裂纹地砖则被掀翻。
上周,法国皮诺家族捐赠的鼠首和兔首刚落户国家博物馆,引发了全社会对于圆明园文物的关注。但圆明园并不是只有兽首。历史上,圆明园的面积,至少相当于500个“鸟巢”体育馆,即使现在已经开放的面积,也相当于200多个“鸟巢”,其中散落了不计其数的文物。虽然,像兽首这样的珍贵文物不少都因当年的那场掠夺而流失海外,但在现在的圆明园中依然有着不少具有历史价值的物品,特别是在近年来的挖掘中,出土了像乾隆御笔构件等文物。
圆明园内的文物本应该得到保护,现在的情况无疑让人痛心。据知名人士透露,这主要是因为在开发过程中,工作重点还未进入到文源阁和规月桥一带,在文物出土之后也没有进行好好的管理。
出土的文物为什么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其中的原因非常复杂,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认为其经济价值不大。近年来,圆明园文物在海外被拍卖并不少见,据专家估计每年有10次左右。类似的新闻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在中国媒体上出现。许多本身文物价值并不高的拍品,因为贴上了“圆明园”的标签,从最初的“无人问津”飙升到令人咋舌的天价。就拿兽首来说,从最初的几十万元,到现在已经上亿,也难怪当鼠首和兔首落户国家博物馆,能够引发海内外众多媒体的关注。与此相比,一些有价值的圆明园文物,因为没有出现在拍卖市场上,或者不能上拍,而得不到妥善的处理,甚至被随意放置,在经过了风吹雨淋之后受到侵蚀。
市场价格不高,并不代表文物没有价值。在圆明园研究的业内人士看来,在圆明园遍布的乾隆御题诗构件,就像是当年乾隆写的“微博”,像此次被涂鸦的一块,内容为“拖如玉带曲如钩,上置行廊又似舟。仙术何须倩法善,往来常作广寒游”,其为廓然大公八景诗的一部分,对于还原被烧之前的圆明园,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从文物保护的角度来说,如果发掘出来得不到有效的保护,还不如不发掘。当发掘与保护技术还远远不过关的时候,发掘就是毁灭,我们愧对的不仅是我们的祖先,还有后世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