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青春》海报
一部《致青春》,感动几代人。媒体报道称,和电影中描述的那一代青年不同,也和“五四”时期的青年不同,当下,许多青年人因背负太重的压力而过于“早熟”,以致丧失激情,年纪轻轻即世故老成。
这是一个颇有现实针对性的话题。青春的季节,众多70后、80后感怀过往之时,陡然发现饱满的青春即将逝去,年少的梦想渐行渐远,过去的种种憧憬被一次次证伪,生活变得现实而平庸,诗歌成了过往,吉他上落满灰尘。罗曼蒂克式的情怀、阿甘式的梦想,在高房价的逼迫下,生活的重压下,命薄如纸,吹弹即破。
这是一个时代的阵痛,是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带来的理想割裂,是盛世之下个体虚无感的集体镜像,是一两代人绕不过的“苦逼”。享受改革成果的一代人,同时也是在改革中迷失的一代人。相较先辈于赵家良楼上放火、于牛棚里绘制蓝图的激情,他们少了青春的激动。自由率性的洒脱被主流社会的严肃教化,浪漫主义的情怀被处事法则所扼杀,千奇百怪的创意被千篇一律所定格。青年人身上失去了时代的烙印,失去了青春的棱角,变得过早老成,宅而乏味。
激情褪去,梦想渐远。无数的城镇青年把光阴消耗在漫无目的的工作中,无数的农村青年把年华浪费在励志的故事里,无数平常人家的孩子输给了人家的爹却仍痴心不改。为了父母、为了家庭、为了房子、为了国家,却很少想到该为自己,该为梦想做点什么……这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是怅惘的现实的一个维度。让青年“有梦想、有希望、有奋斗”,这个社会显然还有许多历史和现实欠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