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救灾”凝聚大爱

时间:2013-04-25 11:16   来源:光明日报

  微博、微信等互联网工具已成为第二个救援空间,经由数以百万计的转发、无数人的倡议,人们把炽热的情感冲动进行了冷静的转化,为抢救伤员提供了便利。

  震后48小时,网友纷纷通过社交平台发布、查询信息,带来了灾区寻人的需求。22日,新浪微博宣布开放救灾寻人数据,与百度、搜狗、360等实现打通,并向多家合作方提供专用推送接口,这是国内大型互联网公司首次在灾难救援方面实现数据互通。

  灾难面前,一些大型互联网企业自发共享资源,避免重复劳动,大大提高了“微博寻人”的效率。一切以生命为重,一切以救灾为先,这种社会共识越牢固,抗震救灾的合力就越强大。

  灾难面前,最重要的是尽可能减少人员伤亡,让受灾民众得到妥善安置。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中国社会正在进行着最大的努力。前线,救援人员冒着余震频发、巨石滚落等次生灾害的危险,拍着每一块石头搜救、救援;后方,亿万网民通过微博等新媒体传递信息、提供建议、寻找失踪者、自发捐款,传递着巨大的正能量。

  “微博救灾”虽然只是一线救援的一种补充,但是这种补充的作用不可小觑。芦山地震之后,救援工作刚刚开始,一些网民就通过微博呼吁大家,不要盲目赶赴灾区,把宝贵的通信资源留给生命救援,驾车路线尽量绕离生命通道。数以百万计的转发,无数人的倡议,人们把炽热的情感冲动进行了冷静的转化,为抢救伤员提供了便利。

  72小时黄金救援期内,一些互联网公司相继开通寻人专区,“微博寻人”成为中国亿万网民的共同关注。数十万条的寻人信息,无数网友的热情参与,寻人的焦灼在微博上扩散,团聚的感动在微博上传递,“不论你在哪儿,我都会找到你”感动了千万人。眼下,人们又开始了“微博募捐”,源源不断的善款正以微博为媒介实现与灾区需求的无缝对接……微博、微信等互联网工具,已然成为第二个救援空间。

  连日来,人们在微博上以自己点滴的行动参与救灾,表达着作为一个有爱心的社会个体的态度。这种表达不带功利色彩,纯粹而温暖,给人向上的力量;这种表达与亲赴灾区同样值得尊敬;这种表达指向的是一种同胞情怀、责任担当,是一种命运休戚与共的社会共识。

  尽管“微博救灾”还很稚嫩,尽管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虚假、暴戾和不负责任的情况,但是这丝毫不妨碍“微博救灾”作为一种有效的爱心表达方式的存在价值。一滴水虽小,却能容下整个世界。普通个体的“微努力”虽然看似不起眼,折射出的却是大爱的中国。灾难面前,如果不能亲手参与救援,我们不妨做一个安静的参与者、守望者,以微小的行动让爱妥善安放。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