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本不该成为流行话题

时间:2013-04-25 11:13   来源:燕赵晚报

  昨天世界读书日。

  作为人类社会文明的高度集结体,现代城市的组成结构偶然暴露了人们对生活实质的理解。浏览一下城市的功能划分——除去行政管理机构,除去住宅楼的容纳功能,余下的空间基本是在娱乐人类的各种欲望。写字楼和各种商铺是经济产物,达成利益目标是它的第一功能,解决就业是其次。酒肆茶楼饭店满足口腹之欲,服装店美容院娱乐视觉,歌舞厅洗浴桑拿娱乐其他感官……实体书店消失的速度基本与享受型消费的支出成正比关系。

  与展卷捧读相比,人们更愿意近距离接触感官享受。在家庭内部,无论空间大小,视觉核心和业余生活核心大多是电视,其次是餐厅。空间如有富余,会有一隅给书房作为点缀。我们的物质世界丰富得近乎膨胀,膨胀地挤占了狭窄的书店。膨胀的感官娱乐——我们有时带有偏见地谓之“声色犬马”——反衬着精神世界的落寞。

  除了常规的学校教育,读书基本属于很私人的事情。很多人把午后翻书的慵懒定义为休闲,很多人把夜雨秋灯下的捧卷解释为闲情逸致。但是这个很私人的事情却关乎着民族精神、文化勃兴和文明演进。古人读书目的太直接,把读书作为发达致仕的途径,从中寻找千钟粟马如簇,其性质类比今日高考。其实,无论是获得知识的学习还是习惯性地阅读,都是一个比较枯燥的过程。尤其是学习,是健全心智的过程,这属于心灵和思想的攀爬,攀爬者在寂寞中支付思维能量,在寻找真理的过程中要不断遏止其他诱惑,其间乐趣不多,艰苦频仍,所以有“苦读”一说。与娱乐性的消遣相比,读书的式微符合人类的生物属性。懒惰和享乐是人的生物本能,人都喜欢轻松而娱乐感官的活动,所以人们对消遣类的购买支付远多于啃书本的行为。

  读书是人类好奇本能的自动释放,宏观而言,读书是人类创造历史、繁衍文明的最直接方式,是所有社会群体抵御诱惑、祛除粗鄙的最有效的工具。微观层面,读书能让人不为物欲所迷,能在世事喧嚣中窥见生命本质的真实走向。

  简而言之,经济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就是唯利是图,这种价值观几乎已渗透到社会运行的所有环节。不否认经济规律对社会运行的促进作用,但现实中,利益主导的价值观无疑也剥离了道德文化对人文的涵养功能,唯利是图被普遍奉行,社会文化的有序生态遭到破坏,很多人在利益与道德的取舍中放弃了对某些底限的坚守。

  社会运行也遵循能量守恒定律,当人们倾心逐利的时候,势必很难再把心智重点放在读书这类自我提升的慢功上。当社会法则失范,凡事皆有捷径可走的时候,谁还肯向书中去寻求正义和公理?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用以编织关系网的饭局、关乎利益交换的娱乐能成为庸常的社会主流。当社会对美的理解仅是华服美饰之时,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商场美容院的人流远远多于书店。有什么样的社会认知,就有什么样的取舍之道。当有人抛弃道义良知且获利颇丰时,书籍所承载的道义体系自然会崩溃,谁还去碰触失去精神皈依价值的书本?

  当然,问题并没有这么严重。读书是很私人的事情,很多人是读书的,包括那些搏杀商海宦海的人,他们反而有更强烈的求知欲和更持久的阅读习惯。毕竟,几千年的文化熏陶在此,文化传承的主动性和惯性不会因为社会环境的改变而丢弃。只是,我们需要对阅读进一步强化,使之成为更多人的不自觉行为,庶几,阅读才会真正融入到一个民族的文化自觉之中。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