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香港电影的招牌之一的金像奖,在刚刚结束的颁奖典礼上,将最贵重和奖项最多的荣誉都授予了《寒战》。这是一部过誉的电影吗?为什么香港如此钟情于它?
刘德华在2013年金像奖颁奖典礼上说,香港电影这一年做得真不错。这一句底气不足的话,如果剥掉其鼓励和憧憬的含义,则更突显了梦中人的无法自省。
作为香港电影的招牌之一的金像奖,在刚刚结束的颁奖典礼上,将最贵重和奖项最多的荣誉都授予了《寒战》。这部新人导演的电影当然称得上耳目一新,作为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在内的九项大奖得主,也称得上是实至名归,但这一切并不能证明刘德华所说的“做得真不错”,反而败落和矫枉过正,以及过于迎合内地口味,都越来越显露出来。
张国立作为邀请嘉宾,在台上抱怨典礼上的话他大多听不懂,可以想象的是,金像奖如此迁就和迎合内地,在不远的将来增添更多的普通话环节则是意料之中的。
“港片”之港在于味道,并非一句都是“华语片”就能抵消影迷几十年心中的烙印。当我们只能在过去里寻找正宗的原味,那是不是可以看成我们对眼下味道的一种鄙夷和不满?倘若未来金像奖也学金马奖,甚至票房播报的单位都变成了人民币,那是不是对于港片迷来说可以放弃对这个年度盛事的期待了?
香港之乐对于很多内地人来说不应该仅仅是商业、金钱这些,而是撑起这些抽象概念的具体名词,比如九龙塘、油麻地、化妆品、粤语白话、肠粉、咸柠七、炒蟹……如果你还对港片寄予希望,那就应该保留住那一点点的差异,至少应该晓得,融合也是要有自己的东西。如果自己的固有传统和本貌尽失,你还拿什么来与人融合呢?
而透过本届金像奖观察这种“融合之势”并非子虚乌有,就连徐克在最近的采访中似乎也愿意放弃香港电影,他说不该叫“香港电影”,都是中国电影。风格和审美的独立标签撕去,香港电影的特色真的就无影无踪了。
香港电影的操盘手们当然比评论者更在乎市场和效果,他们的融合新潮、摒弃传统和越来越内地化都是以商业为前提来考量的,如此说来倒是我们有点多余操心了,难说在这样抽离失重的状态下,香港影人还会有超常的发挥。而这种期待之中的超常发挥,当然到时候仍可以看成提升华语电影整体水准的“规定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