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不少抗日题材电视剧扎堆上演,它们大多被网络冠以“抗日神剧”。国内重要的影视拍摄基地横店,据说成了当今最大的“抗日根据地”。如同过去类似的影视题材,这些电视剧乐此不疲地刻画抗日英雄,然而其之所以被冠以“抗日神剧”,就在于它缺乏对历史的尊重,忽视民众曾经遭遇的苦难,片面追求抗日的快感,其中有的甚至加入了大量的武侠元素。
这样的电视剧为何成为抗日剧的主流,是创作者的问题还是观众的问题,近来有网友对此发出诘问,不少媒体亦发表评论,一场反思就此展开。
有必要回顾当今的“抗日”背景。因钓鱼岛主权争端,去年各地民众游行示威,表达主张,维护国家主权。期间部分地方民众出现了一些过激行为,就此出现不少解读,其中在网络中颇有影响的观点,即将其诉诸国民性。此后有当事人现身说法,诉说自身过激行动的心理背景,并由此引出另一种观点,即那些以爱国名义施展的暴力行为,与当事人自身的遭遇存在较大关联,部分甚至是对自身生活状况不满的泄愤行为。
网上网下肝胆相照,有着诸多默契与共识,然而有一种状况是,网上相对理性,网下则频现非理性行为。尤其是针对抵制日货,网上多有不同意见。在维护国家主权,表达爱国主张的大前提下,对于爱国心的表现方式,存在较大的分歧。
针对“抗日神剧”的争议再次呈现了这种分歧。抗日娱乐化、武侠化,这种倾向之所以越来越明显,很大程度并不在于创作者缺乏历史知识,而是因为它迎合了当前的对日情绪,是市场作用的结果。有评论分析“抗日神剧”火爆荧屏,背后有相应的社会心态做支撑,比如虚骄心理——现实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历史产生影响甚至促使对其展开再创造,于是抗战过程的巨大牺牲被忽视,代之以夸大历史的局部,全民作战被英雄主义所取代。
诸如历史以及民族苦难,兹事体大,本应严肃对待。若爱国行为只是被抽象为狭隘的民族情绪,以文过饰非的方式来维系民族自信,长此以往,必将导致民众心态走向畸形发展。
“抗日神剧”的消费群体分散在社会各个角落,蹊跷的是,人气聚集过程曾受惠于民族主义情绪的网络论坛,如今正成为“抗日神剧”的批判平台。恰如有学者分析的那样,如今的互联网正起到缓释狭隘民族情绪的作用,并以改善民生和抽象的社会正义作为追求目标。联系到近年来互联网对抗战时期远征军的关注,以及部分社会人士发起关怀抗战老兵等活动,不难看出,针对那段历史,民间不乏真诚的缅怀,他们的所作所为换取了一个互动的契机,使生人有机会重新审视先人曾经的遭遇,显然这才是真正的爱国者的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