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春晚落下帷幕,最火的不是郭德纲于谦的央视首次亮相、不是蔡明的毒舌腹黑、也不是席琳·迪翁的《我心永恒》,而是刘谦的一句“来路不明”的台词——“找力宏”。
那春晚的台词是刘谦说错了,还是央视不诚实,谁才是玩不儿起的那个?
“找力宏”现在成了微博的热门话题,大家都在纷纷站边,有选择相信春晚官博说的,“在刚刚落幕的央视蛇年春晚上,刘谦调侃李云迪、王力宏的桥段并非导演组设计,而是刘谦的现场发挥,纯属个人行为。重播版春晚已将该段落删除。”也有选择相信刘谦在微博上回应的,“在台上所说的话,每一句都沟通过,双方满意才会定案的。come on! Be honest.”
春晚官博的这种声明之所以吸引眼球,一方面是它在变相承认失误,虽然没有明说,但是言下之意再清楚不过——刘谦的台词说错了。央视的各种错误一直让观众们津津乐道,至今那“春晚黑色三分钟”在优酷视频的点击率依旧很高;另一方面,剧组立即把责任给了刘谦个人,强调台词非导演组设计,也却是让人觉得有些小家子气,本来大家一笑置之的小包袱,反而欲盖弥彰,成了网络上、媒体中热议的话题。
春节联欢晚会,就是年三十儿全国人民一起欢乐的所在。如果什么都一本正经,我们去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感动中国就可以了。纵观蛇年春晚,调侃性别、身高、长相的各个“笑点”络绎不绝,回想每年春晚这些“笑点”都会刺痛某些人群,而今年的央视却恰恰容忍不了“找力宏”三个字。多少人都在问“‘找力宏’这三个字怎么了?”央视春晚这是对艺术的精益求精,还是对演员例外发挥的决不允许,大家心里肯定都有了一杆秤。
春晚在老百姓心中的角色逐年在发生着变化,从31年前举家团聚在电视机旁的翘首以盼,到今年连总导演哈文都宣称的,“春晚只是一种陪伴,你看或不看,春晚就在那里。”这是不是说明了春晚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已经下滑到连总导演都没信心的地步了呢?
与其说是地位下滑,不如说是当今社会的其他文化产品的权重逐年增加,导致春晚不再是除夕年夜饭的唯一“硬菜”了。平时生活里老百姓可以看电影、话剧、演唱会,地方台的各个文艺晚会也是五彩纷呈。明星只有那些、段子在网上也比比皆是,央视凭什么还能满足全国观众早已被吊高的胃口。
口味失调的原因主要来自于春晚的局限性,更源于它的“欲包容性”。当今社会的文化分层越来越复杂,如今早已经不是那个人人手中擎着红册子高喊口号的一体化年代了。每个时代的观众都有自己喜爱的偶像、中意的歌曲和希望看到的节目,春晚的时间有限,不可能呈现万花筒似的琉璃十色。这两年哈文指导的春晚明显将受众重点群体移到了年轻人身上,虽然不同年龄段的年轻人包含着更多样的文化层次,更容易取悦。但常常造成一种结果就是,年轻人已经笑作一团,年长者们却因文化断层而不知所云;亦或是经常上网的网友觉得包袱俗不可耐,不常上网的观众依旧不知所云。想必今年的“找力宏”到现在为止,还有很多观众觉得摸不着头脑。
这种文化分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不可能逃避也不能无视。时代在变化,作为媒体里的老大哥,央视应该有这种觉悟——允许观众离开,不是认输,而是一种气度。春晚应该从观众对面走到观众身边,看清自己,不是出身于央视一号演播厅就注定一辈子“根正苗红”,从时代的大背景中走出来,变成一个文化的符号并没什么不好或者丢人的。况且现在观众并不是离开,只是转个身罢了。春晚的态度应该由高质量的节目、高水平的组织、高效率的工作构成,而不是来自于那居高临下的优越性。
更希望刘谦不要因为这一次“不听话的口角”导致如若干年前的“陈朱”被久久拒之门外的结果。央视也应该吸取教训,好的艺术家应该允许他们有自我空间,这个空间大小高低要由老百姓手中的遥控器说了算,而不是让艺术家们殚精竭虑地去猜测那唯我独大的傲慢脸色。
文化这事儿,只有玩儿的起,才能出活。(杨公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