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早晨,我栖居的济南,飘春雪。极目皆白。《外婆的澎湖湾》旋律,洁白地涨满脑海,洇湿记忆。悼潘安邦,有物伤其类之叹。
看寿限,张雨生31岁,陶金36岁,梅艳芳40岁,邓丽君42岁,张国荣46岁,潘安邦52岁。这样一比,潘安邦算“高寿”。“人的花朵”(吕荧语)为何总早凋?
一说话,就是三十多年前。能不老吗?没办法。三十多年前,是潘安邦、邓丽君的歌把我唤醒。喇叭裤,手提式录音机,墨镜,长头发,磁带,伴着被父辈嗤之以鼻的“靡靡之音”,一路走来,我行我素。
青春如雪,逝在瞬间。如今,我们变了,变得满脸灰尘而不觉。我们这些当年被父辈预言“垮掉的一代”,开始预言我们的儿女是“垮掉的一代”了。恰如墨西哥诗人何塞·埃米利奥·帕切科的短诗《老友重聚》所言:“我们已经完全变成/二十岁的时候我们与之抗争的东西。”
潘安邦的歌声不老,愁绪淡淡,在心灵深处:《聚散两依依》、《乡间的小路》、《跟着感觉走》、《思念总在分手后》……
人走了,歌还在,这才是优秀歌手;人还在,歌却不入脑不入心,这歌手不优秀。派头再大,也不是;吹得再玄乎,也不是;真正的歌者,战胜时间,或者是活在时间里。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歌者。潘安邦的走红,是时代使然,他唱的是时代之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问题,上代人无法替代下一代,什么时候替下一代包办,下场都很难看,无论你是多么地出于好心。好心往往办的是坏事。当年我们的父辈,就有顽固不化的,指着我们的鼻子说:颓废!堕落!现在见了,尴尬一笑。
潮流挡不住。清代诗人赵翼,写过这样的诗:“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又言:“大凡才人必创前所未有而后可以传也。”现在领风骚者,不是数百年,是数百天,数百时,甚至是数百秒了。
年轻人可能不喜欢潘安邦。这就对了,年轻人有他们的审美,潘安邦无法表达他们的情绪,他们要创自己的表达方式,要偏激,要否定,要出格,要蔑视。说白了,“50后”、“60后”们的血液流速跟“70后”、“80后”、“90后”们就是不一样,节奏就是不一样。
但,如果心平气和,不妨碍老中青少们和平共处。
1989年央视春晚,潘安邦一袭素装,风流倜傥,才艺尽显。青春四射的他,谁想到会这么早就死?
蛇年春晚将播。哈文导演,能留一分钟给潘安邦吗?放《外婆的澎湖湾》一小节旋律?或《跟着感觉走》的一点点?我想,观众会感激你。有时候,不死的声音,更易抚慰心灵。具体说来,潘安邦是“50后”、“60后”们的儿时玩伴,而“70后”、“80后”,“90后”,也懂。他们会用沉默向长辈致敬。而更老的观众,则会宽容。
让潘安邦再亮一次相吧。把冯巩们这些春晚“钉子户”拔掉几个吧,让宋祖英们少唱几句吧,让主持人朱军、董卿少唠叨几句吧。哈文,下决心吧。台长如不愿意,你就说我说的,一个“60后”。
听潘安邦,告别一个时代。缅怀逝者,安慰今者,启迪来者。
潘安邦不死,与“澎湖湾”同在。
■ 观星背景
潘安邦:台湾歌手,以《外婆的澎湖湾》一曲成名,素有“台湾民歌王”之称。2月3日上午因癌症引发肾衰竭,病逝于林口长庚医院,享年5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