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扣“三俗”帽子是刻舟求剑

时间:2013-01-09 13:31   来源:广州日报

  电影《泰囧》票房在接近12亿时,迎来了一位教授猛烈的批评,这位来自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名为晓苏的教授,毫不客气地给《泰囧》戴上了“三俗”帽子。

  一边是观众蜂拥而来、好评如潮,一边是知识精英集体缄默、不予置评,《泰囧》就是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中,制造着一个又一个的国产片纪录。晓苏的言论之所以被关注到,不是他的评价有多精准和到位,而是他的教授身份,无形中,他扮演了一个知识精英向底层审美宣战的角色,可惜的是,他就像孤独的堂吉诃德在可笑地斗着风车,根本没人投来赞赏的目光。

  “三俗”说法源自2006年2月,一群相声界的表演艺术家提出要抵制相声中的庸俗、低俗、媚俗成分,矛头直指郭德纲,但当时风头正劲的郭德纲根本没被此大棒打倒,反而趁势创作出相声段子《我要反三俗》,四两拨千斤般轻易化解了他成名后面临的一大危机。

  在晓苏教授再提“三俗”的时候,这个词的具体所指已有争议,这两年来,文化市场不断放开,公众智慧持续提升,对文化产品有了更多的接触机会和判断能力,专家意见只能是一家之言,人们已经学会用脚投票来支持喜欢的艺人或作品。

  “俗人就爱看点俗作品”,郭德纲依然很红,《非诚勿扰》牢守周六周日收视率第一位置,《泰囧》的票房征途还未停止……被批“三俗”的人或节目、作品,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这背后有很多耐人寻味的东西存在,绝非一个“三俗”能定论。

  我认为,被一些专家、协会组织所批判的“三俗”作品,之所以未被“斩草除根”反而愈加普遍,不是这些作品自身出了什么问题,而是因为时代进步、年龄差距、文化更迭等诸多元素,导致不同群体的审美发生了多元嬗变,对此拥有解释能力的知识精英,虽然不尽认同“三俗”(大众流行文化),但并不愿拿起批判武器站到大众的对立面。而用美学角度来评判《泰囧》这样的作品,难免驴头不对马嘴,因此产生大众流行文化锣鼓喧天、高雅艺术孤芳自赏的局面就不难理解了。

  一些被蔑视为“三俗”的作品之所以禁得起击打和考验,并非因为人民群众“就喜欢这一口”,而是它们找到了扎根的土壤,所谓的“接地气”,无非是学名叫“解构”俗名叫“恶搞”的一种创作方式和手段。在网络文化开始主导审美走向的时代,这类作品成为大众批评、群体表达、集体娱乐的载体,一直缺少发言权的人们,通过拥护为自己服务、替自己发声的作品,体现出了存在感,理应分外珍惜,怎么两相抛弃?难怪有人评价《泰囧》高票房时用“观众报复性观影”这样的描述。

  不懂得分析大众心理,不明白流行文化趋势,匆忙用一顶陈旧的“三俗”帽子来打压只能自取其辱。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