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直通春晚》说开去

时间:2012-12-31 11:04   来源:新民晚报

  由全国12家最具影响力的歌唱类选秀节目报送,36组选手参与角逐的《直通春晚》,鏖战数月后,已见端倪。在产生的五强选手中,除了来自云南的阿普萨萨属民族唱法外,其余均为清一色的通俗歌手。其中,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优势明显。

  来自农村、无师自通但令众多专业声乐家汗颜的花腔女高音张倩云,来自新疆、连李谷一也惊叹“这些年少见这么漂亮的男高音”的王新鹏,音乐学院实力派青年教师王芳等选手,则在前几轮即遭淘汰,令人困惑不解。

  既然是比赛,当然应有胜负,关键看评判标准是什么?我想这不该仅从娱乐大众的角度去衡量,而应更多地体现歌唱的艺术性。

  纵观全场握有“生杀大权”的60名评委,绝大多数为30岁左右的年轻人,他们成长的年代正逢港台欧美流行歌曲涌入内地、祖国大陆的通俗音乐蓬勃发展兴起之时。因此,这些来自电视、网络、平面媒体及唱片业的年轻人,虽有文化和相关专业知识,但毕竟大多没有声乐艺术学习的背景,仅凭自己的视角、喜好来评判,最终的结果,可以想象。

  春晚导演组煞费苦心推出了海选,是为了给亿万观众一种全新的视听享受,这一举措值得肯定。但由于评判标准不够科学,最终结果也可能有悖于初衷。如何选好人才,这让我想起了20多年前姜昆推荐赵本山的事。当年,姜昆随中央广播说唱团去辽宁铁岭演出,惨遭滑铁卢,而当地民间艺术团的演出却异常红火,尤其有一个专门演瞎子的演员非常了得,此人即是后来大名鼎鼎的赵本山。姜昆返京后,即向当年央视“春晚”的总导演推荐了赵本山。应该看到,在偌大的中国,像赵本山这样的人才,还是大有人在的,只是需要去发现、挖掘罢了。今天,我们常感叹“春晚”总是那么些包括赵本山在内的“老面孔”在撑门面,而赵本山成功的例子是值得寻味和深思的。

  此次“直通春晚”轮番上阵的点评嘉宾的表现,也是令人失望的。他们的点评不是溢美之词,就是不着边际。批评更是无关痛痒。相比之下,江西卫视“红歌会”的评委嘉宾阎肃、滕矢初、徐沛东、王佑贵们鞭辟入里的点评,既中肯,又一语中的,使歌者心悦诚服、受益匪浅。广大电视观众也增长了很多知识。

  进一步讲,近百年前中国歌坛前辈应尚能、周淑安等就涉洋过海,把欧美先进科学的唱法带回祖国,充实、完善、提高我们的民族歌唱。之后多少代的声乐艺术家们薪火相传,不断探索,追寻自己民族的声乐之路。新中国成立后,留美归来的张权就明确提出要建立“中国民族声乐学派”,这面大旗,至今还在金铁霖们手中高举着。人们喜闻乐见,尤其为年轻人偏爱的流行歌曲,也是歌坛百花园中很重要的部分,但它不应该因为花园园丁眼界的不够开阔,从而一枝独秀,垄断春色。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