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经典的遗憾

时间:2012-11-19 14:05   来源:中国青年报

  近来,每逢周末,首图必有讲座;每有讲座常常赶上雨或雪。11月初的第一个周末,讲座刚刚开始,淅淅沥沥的冬雨即转为连绵不断的中雨,而多功能厅里依然座无虚席。

  《百家讲坛》主讲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山作了题为《战国:一个有关生存与强大的大时代》的演讲。在李山教授口若悬河的描述里,惊涛拍岸汹涌澎湃的历史从远古、从夏商西周一路走来,到了春秋后期,裂变为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的新局面。李教授告诉我们,这段历史,既特殊又重要。特殊,在于它是一个多元政权旷日持久的大混战,在迄今为止的历史长河中独一无二;重要,在于这样一个血与火的时代,结束了几千年远古历史文化的固有形态,为秦汉及其后两千多年的王朝制度奠定了基础。

  历史重要的价值,因其是民族的重要经历,是缔造生活的重要渊鉴,更在于它对后人的启迪。那么,读《战国七雄》(商务印书馆出版)会引起两千多年后的听众怎样的联想与好奇心呢?

  听讲座的人,大多是喜欢古典文学和历史的人。一位戴眼镜的大妈询问,如何理解“赵氏孤儿”故事的真假。教授解释了左传说与史记说后,赞:大妈的问题很专业。接着,一个年轻人提问道,战国的国家历史与今天西方地缘政治说有何异同?教授诚实地表示,这个问题超出了自己的专业,但我们古代的国家是指江山社稷。不料,又一位学子问到,既然战国时代的突出特点是大斗争中的大转变,是政治智慧的博弈,是社会体制的竞争;那么,战国时代对于我们今天研究中美博弈有没有启发?对中国崛起有何启示?术业有专攻的教授再次诚实地表示这个问题也超出了他的研究范围,应该去请教经济学家……

  有智者云:我们为什么要解读经典,因为我们时时感到自己肤浅。于是,作为听众的我,心生一个小小的遗憾:学者在自己的领域坚持术业有专攻固然可敬,研究态度严谨亦体现了不戏说的学风。但作为一个大众文化传播者,置身听众读者一起参与的讨论平台,面对百姓草根的困惑和要求也该有所顿悟吧——您是不是可以眼界更开阔一点呢?能不能向百科全书式人物,比如外国的亚里士多德、莱布尼茨、达·芬奇,中国的苏东坡、梁启超、郭沫若学学?研究历史的人是否也能关注一下现实……毕竟,年轻一代更希望能从自己的角度对经典有新的解读,而不是简单的“翻唱”。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