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奥运会中国人学会自信

时间:2012-08-13 16:43   来源:法制日报

  北京时间8月13日清晨,伦敦奥运会落下了帷幕。毋庸讳言,对中国人来讲,这是一届有太多波折的奥运会,从举重运动员周俊的初赛失利,到两名羽毛球运动员被罚出场,再到飞人刘翔折戟赛场;从中国自行车运动员无端被罚失金,到羽毛球运动员汪鑫被黑受伤,再到体操运动员陈一冰以冠军的动作取得了亚军名次。中国人的心情随着赛场的每一次变故而起起落落,从中体会着宝贵的体育精神,感受着动人的人性之美。

  本届奥运会除了中国的运动员,其实中国观众的表现才更值得激赏。中国观众的心态在本届奥运会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曾经的敏感、脆弱到现在的更加成熟、自信。当然,这种心态的变化不是一夜间完成的,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积累。以2004年雅典奥运会为转折点,中国正式领军金牌榜,成为举世瞩目的体育强国;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转折点,世界开始以看待对手的目光来看待中国,而中国不得不接受这种挑战,这个过程就是中国在一步步成熟、自信的过程。

  2012年伦敦奥运会,中国的自信表现为自我批判精神。在为期17天的伦敦奥运会中,中国人对奥运会的讨论触及到很多以前不敢触及或者说是想不到要触及的话题。我们还要不要金牌?我们还要不要举国体制等等?而所有的这些讨论与反思都是建立在以金牌数量为基础的足够的自信之上的。为什么现在有人敢于提出金牌无用论?因为我们已经走过了单纯以金牌来标注国家体育能力的时代,一两块金牌的得失并不能损害中国体育强国的形象。如果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的强弱还需要靠一两块金牌来证明的时候,金牌与国家形象的连接就是必然的。为什么现在有人开始反思举国体制?因为举国体制在为中国带来众多令世人羡慕不已的金牌的同时,其自身也存在着根据时代的要求不断改革、调整、创新的内在需要,承认没有任何一项制度是完美的、承认没有任何一项制度不需要改革发展,这种勇气就是自信的表现。

  有人认为这样的讨论撕裂了情感,损害了共识,但事实上没有讨论就不会有共识。并不是讨论撕裂了情感,而是讨论中不宽容、不实事求是的态度撕裂了情感,破坏了共识。毫无疑问,没有自信就没有宽容,没有宽容我们的思维就永远都会在低水平徘徊。

  不可否认,伦敦奥运会是一届追求完美的奥运会,这种完美让人们不由得想到了中国体操运动员陈一冰的失金。借用那位裁判的逻辑,不完美的才是最好的,那么伦敦奥运会非常完美,所以它留下了很多的遗憾。其中最大的遗憾就在于裁判员代替运动员成为了赛场的主角,裁判员的风头压过了运动员的风头。一些时候观众们在起身欢呼时,他们其实并不知道自己正在为谁而欢呼,因为冠军可能不是比赛自然产生的那个人,而是由裁判裁决产生的那个人。这样的奥运会不能不说是具有缺憾美的奥运会。

  面对这种缺憾,中国不是唯一的受害者,却是必然的受害者。谁都明白,没有规则的统一适用就没有公平,而公平是体育竞技之魂,但是无论我们把奥林匹克精神的大旗举得多高,无论我们怎样挑战“更高、更快、更强”的人类极限,我们都必须接受规则和被规则操纵者操纵这样的现实。而在这样的现实中,中国人要更加自信就必须要学会把理想与现实区分开来,把奥林匹克精神与奥林匹克规则区分开来,把奥林匹克规则与奥林匹克规则的适用区分开来。同时,借用中国在世界经济活动竞争中取得的经验,中国还要学会运用规则和主动参与制定规则,成为规则的主导者。

  无论是在经济、政治、体育、文化等各项领域中,中国的强国之路都不平坦,这是一个后发国家挑战既有秩序与格局的代价。学会自信、学会竞争,这可能是伦敦奥运会教会中国人的最重要的东西。

编辑:高斯斯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