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沉》,国企改制与职场众相

时间:2012-07-23 10:46   来源:光明日报

  30集电视剧《浮沉》,围绕一个曾经辉煌但后来逐渐衰落的老国企的改制过程,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故事。国企改制是历史的必然,是企业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所必须经历的蜕变过程。但如何蜕变、蜕变出什么结果,不仅关系到国家利益的维护,更关系到千千万万职工的生存,甚至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因此,如何改,走一条什么样的改制之路,是一道严峻的考题。这不仅是对企业运营机制的选择,更是对良心的拷问。从这个意义上看,《浮沉》是一部面对现实、敢于触及尖锐矛盾、真正触动灵魂的作品。上世纪80年代,有“改革文学”领时代风骚。今天的《浮沉》,可称之为“改制剧”,同样为世人所关注。因为,改革的实质就是改制,绝大多数人经历过或正在经历这个改制过程,这是每个人最切身的现实。如何改制,为谁谋利,是该剧之魂,也是该剧独特的思想价值所在。电视剧难得如此直面现实。

  该剧主人公王贵林,是近年来电视剧中少有的一个厂长形象。职工喜欢他,是因为他维护了职工的利益,维护了晶通电子厂的利益,使晶通厂起死回生,也可以说是浴火重生,走上了新生之路,因而他代表了正确的改制思路。这正确,不是因为他有多么专业的知识,不是因为他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而是因为他对晶通与晶通人有感情,是因为他的良心。所以,良心是选择正确的前提。很显然,于志德是晶通改制的操盘手,也是王贵林的老朋友,深得王贵林信任。但于志德的思路与王贵林关于改制所要达到的目标南辕北辙。于志德是要借改制中饱私囊,要借国企这条船渡自己的发财梦,而置绝大多数职工的利益于不顾。如果这样,将造成大量职工下岗,把他们剥离出去后,少数人占有了国企资源,所谓减负增效,这样的改制路径在国企改制中也屡见不鲜,但是,这条路径显然并没有顾及多数职工的利益。王贵林与于志德虽然是好朋友,但因良心差异、人生价值观差异而改制思路不同。不同的思路,反映的是不同的人性,是私欲与良心的分野。王贵林本来不想出手,但他看不下去了,不能眼看着于志德将晶通厂的救命资金转移到海外,良心使然,他义无反顾,该出手时就出手,力挽狂澜。王贵林与于志德在国企改制思路上的分歧以及七亿改制资金的流向,构成该剧的矛盾主线,我认为这条矛盾主线具有强烈的现实折射意义。

  王贵林这个人物的个性魅力,来源于朴实。这个人物不说大话空话,不打官腔,不唱高调,不装腔作势,不追奢侈浪费摆阔气的虚荣时髦,相反,实实在在,朴朴素素,本色真实。他在传达室初遇乔莉的一场戏,以及他那件普普通通的外套,可见其朴实无华。朴实是真诚的前提。良知、朴实、真诚,是王贵林的个性魅力,是他赢得人心、聚拢人气的资本,也是他打动乔莉芳心的人格魅力。这样的人物形象,看起来也许不靓,却是真善所在,因而是可以信赖的。他身上没有所谓的英雄气,但他就是当今最缺少的时代英雄。当今的时代英雄,我以为,不是个人如何将社会资产据为己有,而是如何将资产造福于大众,造福于社会。

  《浮沉》的另一个看点,是职场的竞争。无论国有企业,还是外资企业,企业之间必然存在竞争,职场也必然存在竞争。为了争夺晶通厂改制七个亿的订单,赛思与SC两家外企展开了明争暗斗,其中也必然参杂着企业内部的职场竞争,布内线、挖人才,设陷阱等等勾心斗角手段应运而生,确实有些残酷,人被“利益”所驱使,人成了赚钱的工具。但这也确实是活生生的现实。作为电视剧,《浮沉》情节紧凑,国企与外企的线索以及外企与外企的线索相互交织,跌宕起伏,悬念迭出,职场斗法,煞是好看。陆凡、琳达、土井、车雅妮、方卫军、段芹等人物,实际上,都是局中人,都有程度不同的迷失,或为利、或为情。艺术是一面镜子,看别人,也是照自己。看到最后,应当明白,人,无论有多少争夺的理由,也不能逾越了道德底线,否则,就会沉沦,甚至走向不归之途。社会不仅是由财富组成,也是由人心组成。只有善意存在,社会才会文明,心情才会舒畅。竞争间歇,人,是不是也应该照看一下自己的良心?因为良心也是宝贵的。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