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网络热议榜上又多了个“最美”——“最美高帅富”周江疆。7月2日凌晨,烟台开发区发生一起火灾,这位老总火海救了10位员工,自己却再也没能出来。
在我们为周江疆感动,认为他颠覆了以往 “富二代”的负面形象时,留心一下便会发现:从2011年“最美妈妈”吴菊萍开始,网上已出现了无数动人的 “最美”:“最美婆婆”陈贤妹、“最美乡村女医生”钟晶、“最美女孩”刁娜、“最美司机”吴斌、“最美女教师”张丽莉…… 就在7月8日的西安,一名为路上摔倒老人按住伤口的女子,也被网友称为“西安美丽姐”。
“最美”这个词,适用于无数个拥有善举的“草根英雄”,源自于网民们最质朴的感动,折射出虚拟社会对真善美的强烈呼唤。各种 “最美”事迹在网上被成千上万次转发后,释放出成倍的道德力量,也成为“两个舆论场”的共同声音。
然而,曾记否,就在几年前,网络上曾经走红的是谁?是搔首弄姿的“芙蓉姐姐”,是公布雷人征婚启事的“凤姐”,是写手杜撰的虚构人物“小月月”……
有专家指出,在互联网传播的某些时期,网民往往很难自发地判断什么是主流文化,确实有一些人以猎奇与“审丑”心态来看待网上的一切。在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时间轴上,“审丑”现象可能轰动一时,其实却微不足道。
有句话叫 “上网越久越真实”。随着互联网普及率越来越高,当中国网民总数迈入“5亿时代”,网络与现实社会正逐步交融,现实中人们的好恶更真实地投射到虚拟社会中,这时“向善”“向美”的主流价值观在网上凸显必然是大趋势。当然,在“注意力经济”的时代,每个阶段恐怕都有零星博眼球的 “姐姐”或“妹妹”出现,但这些人和事注定不会成为主流,且会很快被遗忘。
孔子说,礼失求诸野。中华民族的礼义廉耻,原本植根于最质朴最底层的草民之间。如同“搏出位”最终不可能获得社会真正的认同和尊崇,爱心与善举,则在民间拥有海量的资源,是一座足以支撑民族精神的富矿,网络的力量足以唤醒因个别事件而变得小心翼翼的爱心,并让善名远播,最终回到现实社会传递“正能量”。
诚然,关注本身就是一种力量,但却不能仅仅停留于此。记得网上曾有个热议话题:“你觉得钱包被他人捡到后,归还的可能性大吗?”就在网友纷纷表示“希望渺茫”时,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不妨问问你自己:‘拾到他人钱包后,你会还给别人吗?’你的答案就是社会的真相”——足以让众人深思。
如果说网上泛滥的“习惯性质疑”,会消解生活中的温暖和善意,那么,仅有对“最美”的关注和感动,同样不能真正推动温暖和善意的传播。我们需反思:我们是否为“最美”创造了足够安全的环境保障,让他们能真正做己之想做?乐己之所乐?别总把自己“做好人难”归咎于环境,所谓“环境差”就像个“道德避难所”,成为我们一些人自私的借口和冷漠的理由。
无论在现实还是虚拟世界中,每个人都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我们的所作所为共同构成了社会环境。当“审美”已经毫无争议地开始替代“审丑”,我们现在需要做的,该是将“最美”逐步延伸为“普遍美”,共同营造美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