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让我们更近了吗

时间:2012-06-06 10:52   来源:人民网

  网络连接不等于人际交往,沟通便利不代表关系的亲密,技术发展不意味着思想的进步

  技术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人与人之间真诚和真实的交流有更重要的意义

  渴望交流是人的本能,交流的形式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特征。过去的交流是鱼腹鸿雁,千里传信;现代的交流是书信电话,片语真心;网络时代的交流是面对电脑一遍遍地刷屏,等待对方的回复。

  网络丰富了人们的交流形态,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交流和沟通的渴望。社交网络的出现让网络的功能有了更大的扩展。每个人都可以以自己为中心,建立一个庞大的社交群,在动辄以万计数的好友和“粉丝”中,我们以为可以最大程度地对抗孤单、抱团取暖。

  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站Facebook注册用户数接近9亿;我国当前最大的社交网站人人网今年注册用户将超过2亿;截至去年年底,我国的微博用户有2.5亿。一个庞大的社交网络正在慢慢张开,越来越多的人被粘到这张大网中。

  按照“六度空间”理论,我们最多通过6个人,便可以认识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在社交网络里,你可以找到你多年不见的老友,可能被一个你喜欢的明星关注;只要你愿意,你甚至可以和一国总统成为“好友”。社交网络这种联络的作用让很多人觉得异常温暖,人类沟通的愿望也让社交网站承担了更多情感的使命。

  然而,看似熟络的社交网络,却经常让人感受到刺骨的寒冷。

  今年3月,一个网名叫“走饭”的女孩在发表一条微博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几天后,人们知道她的名字叫马洁,是一个“90后”的南京高校学生,再过几个月就大学毕业了。翻看她的微博,你会发现她一直在网上“求救”,只是没有人听到。

  我们不能把一个年轻生命的终结归罪于网络,但不得不怀疑,网络到底有没有让我们的关系变得亲密,我们对网络的情感期待是不是太高?

  在网络上,我们有很多好友,却没有几个见过面的;加入了很多圈子,却没有几个真正有兴趣的;每天都在线上碰到,却没有几个会打招呼的。社交网络给了我们联系,却未必给我们交流;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却未必增加我们的亲密;激发了我们社交的天性,却可能磨平了我们沟通的能力。

  牛津大学进化人类学教授罗宾·邓巴有一个有趣的“邓巴数”理论,即人的大脑新皮层大小有限,提供的认知能力只能使一个人维持与大约150人的稳定人际关系。也就是说,无论你在社交网络上有多少好友和“粉丝”,你最多能频繁交流的也就150人左右。惠普社交计算实验室的研究者在研究推特上的交流之后得出一个令人沮丧的结论,从互动的角度看,推特上的多数链接根本毫无意义。

  幸福感来自社交的质量而不是数量,来自于沟通的深度而不是频率。

  技术让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扁平和肤浅。我们简化了社交的流程,不再需要各种繁文缛节的礼仪,也少了面对面交流时的客套寒暄,甚至有充足的时间思考下一句话该如何说,需要的只是点击一下鼠标,更新、更新、再更新。这种简化的结果是,我们只希望让人们看到自己最好的一面、最幸福的瞬间,人们在网络上把自己包装成一个快乐天使,变成一个隐藏自己真实情感的虚拟人。

  提高人类的幸福感是技术最大的责任和价值,但正如古希腊剧作家索福克勒斯所说:“你越努力追求幸福,就越不幸福。”我们应该正确对待新技术带来的便利,在使用社交网络沟通时也关注真实世界的交流,正确驾驭技术带来的变革,而不是让技术编织的网络掌控生活。

  网络连接不等于人际交往,沟通便利不代表关系的亲密,技术发展不意味着思想的进步。社交网络永不休息,我们的更新也没有尽头。

  纸张比键盘更有热度,现实生活比虚拟社区更加阳光,真实的交流比数字的流动更温暖人心。技术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人与人之间真诚和真实的交流有更重要的意义。现实社会已经有够多的防盗设备隔开了我们和外面的世界,我们不需要在自己的心灵上,也加上一组复杂的程序代码。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