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佩瑜的“清音会”

时间:2012-04-12 11:08   来源:人民网

  这晚的舞台与以往不同。正中只有一块显示屏,边侧一桌一椅,再无其它,台上基本是空的。演员的出场也很简单,没有锣鼓铙钹渲染,不见常规的聚光“亮相”;而是乐队先安静地鱼贯上场,琴师、鼓师从容坐定之后,一头短发、有点男孩儿样的主角王佩瑜,才一袭长衫、素面朝天地登台。王佩瑜个子不高,身穿的长衫挺长,好似盖住了脚踝,这便衬出了她的“文弱”。

  演出地点是在国家大剧院小剧场,剧场约有300个座位,这天坐了九成,老中青都有,青年人居多。不少观众应该是王的“粉丝”,当她刚出现在台口时,掌声就响了起来,很热烈。疾行至舞台中央,年轻干练的王佩瑜轻稳谦和的一声问候,“大家好吗”,又激起激烈的掌声,还有响亮的应和声。虽未开唱,场已热了。

  这天的节目,名叫“京剧清音会”,亦即王佩瑜个人京剧清唱会,有演唱,有解说,穿插介绍京剧的行当和流派。虽然一切都很“素”——舞台,演员,乐队,包括剧场……但由于王佩瑜是名角,唱念做技艺不俗,所以现场效果很热。王佩瑜目前是上海京剧院的国家一级演员。这些年之所以颇有名气,其一,她是京剧女老生,而且是新中国成立后专业戏校培养的第一个;其二,她的演唱风格恬淡雍容,华美隽永,有梨园“小冬皇”之称,曾为电影《梅兰芳》中的“孟小冬”配唱,十多年前已红遍艺坛。

  王佩瑜学戏之初工的是“老旦”,14岁转“老生”,推算下来,算是余(叔岩)派的第四代传人,入门时即以余叔岩的“十八张半”开蒙。“十八张半”是位列京剧前四大须生之首的余叔岩,在上世纪上半叶,分别在百代、长城等唱片公司陆续灌制的唱片。当时一共灌制了37面,亦即十八张半胶木唱片,其中包括25出剧目的32段唱腔,后人简称为“十八张半”。如今,“须生”界后辈对“十八张半”始终敬仰有加。

  王佩瑜是梨园界公认的学余的代表性人物。吐字发音、用气行腔都有独到心得,嗓音能高能宽,清醇味厚。演唱会上半场,由“传统”领衔,王佩瑜演唱了“十八张半”中的经典曲目。《搜孤救孤》中的“娘子不必太烈性”、《捉放曹》中的“听他言吓得我心惊胆怕”等,唱得古朴隽永,流畅悦耳。看起来外形瘦弱的王佩瑜,行腔却高亢、清亮,富有穿透力和感染力,有时一句刚落,观众就迫不及待鼓掌。所有唱词,显示屏上均用白底红字打出,字幕上的行书同样古朴、洒脱。

  清音会的下半场,由“现代”做主。王佩瑜在吉他、手鼓伴奏下演唱。王佩瑜给自己的定位是:做最古老的传统艺术,最时尚的演绎者。王佩瑜曾提出戏剧要“贫困”:简单、节约、不铺张,不搞大排场。“唱念做打上有功夫,最简陋的舞台,照样耐看。”王佩瑜是一个有想法的演员,她的另一重要设想:行腔上,依据自己的特点进行大胆创新。“走小步,不停步,京剧才有希望”。用吉他伴奏,即是她试图冲破戏曲与音乐之间的界限,将京剧声腔还原为纯粹的音乐表达的一种实践。《四郎探母》、《空城计》、《珠帘寨》、《赵氏孤儿》中的唱段,古朴之中附加了现代气息。

  不过,这后一部分,探索精神固然可嘉,演唱却缺乏感染力。一边是吉他“无序”地嘈杂着,一边是王佩瑜在努力试图找准或跟上它的节奏。本来乐队是为演员“保驾”的,现在颠倒了位置,演员要去适应伴奏,如此一来,由于不能心无旁骛,从容自如,演唱便变得小心翼翼,缺少“老生”的味儿了,这与期待听几段满宫满调、酣畅淋漓唱段的观众意愿有了距离,所以下半场剧场气氛有些温吞,掌声似也打了折扣。

  然而,作为一个新生代京剧演员,王佩瑜的探索却值得称道。她敢于素面朝天、去掉不必要的形式和“噱头”登台;对自己的功夫充满自信,一人从容面对观众;尝试将传统艺术变得时尚,以丰富的形式传播京剧,吸引青年观众——这一切都令人耳目一新,这需要勇气,需要实力,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由此想见,一个有思想,有功力,有追求的人,一定会为传统艺术注入新鲜活力。王佩瑜的清音会还印证了一个道理:京剧是有魅力的,只要演员有真功夫,敢于开拓,就会有新观众。真诚期待王佩瑜这样的人多起来,为民族艺术不断增添新的希望。

编辑:樊玉娇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