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纪录片,跨出国门能走多远

时间:2012-03-30 09:25   来源:人民网

  图为纪录片《丝路》、《故宫100》、《超级工程》、《南海1号》海报。

  3月20日,一年一度的香港国际影视展上,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首次亮相就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纪录片制播机构的关注,多家机构对频道原创纪录片《故宫100》、《南海1号》等提出明确的购买意向,摩根斯坦利等投资机构也对频道的多个项目表示出浓厚兴趣。

  对于长期以来被世界纪录片界和海外观众看作“政绩宣传片”的中国纪录片来说,如此成功的境外出征无疑是振奋人心的。然而,中国纪录片要想在国际市场上走得更远,首先要做的还是找准定位、完善自身。

  1. 从原点出发:纪录片不等于宣传片

  有人说,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在全球文化交流的平台上,纪录片是一种世界通行的国际语言。然而,多年来对纪录片定位的曲解和纪录片表现方式的僵化,却严重阻碍了中国纪录片“走出去”的步伐。

  几年前,现任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总监刘文在四川电视节担任评委,在与日本NHK电视台和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副总裁的闲聊中,对方告诉他,在外国观众眼里,中国纪录片就是解说词加画面组成的政绩宣传片。这个说法,让刘文为国内的纪录片行业感到深深的担忧。

  几年后的现在,中国每年的纪录片产量达到5万小时左右,但在刘文看来,按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来衡量,这个数字是不准确的。

  什么样的片子才称得上真正的纪录片?这个追根溯源式的问题,无疑是基于中国纪录片的现状而产生的。“中国纪录片当前最大的困惑就是对纪录片的定位。”刘文说,目前在中国,电影、电视剧和动画片的生产、交易、播出已经逐渐实现了市场化,但纪录片的市场化才刚刚开始。以前的纪录片几乎都是政府宣传片,完全没有市场交易。久而久之,就习惯了一种灌输、宣传式的语态,这种表达方式自然不能被海外观众和国际市场所接受。“因此,中国纪录片要真正走向海外,首先面对的是在起步原点上就必须解决的问题——完成对自我定位的准确认知。必须认识到,每一位纪录片的创作者,都首先应该是生活细节的观察者、记录者和思考者,纪录片要呈现的,首先应该是观众想要了解的内容。”

  刘文曾经在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工作了20年。“这20年来我最深的感触是,无论通过卫星电视信号落地还是赠送节目的方式,免费的东西在国外都被视作宣传品,不能获得理想的传播效果。中国文化要在世界上更好地传播,就必须在国际化的过程中更多地采取市场化的方式。具体到纪录片而言,就是在创作上向国际化方式靠近,采用全世界观众都能理解和接受的表现手段,让我们的纪录片以市场化方式进入国外的播出平台。” 

编辑:樊玉娇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