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低俗”一回,你还记得杜甫?

时间:2012-03-27 10:05   来源:观点中国

  近日,河南省诗歌协会会长马新朝就网友恶搞杜甫画像发表声明,称杜甫精神是民族的精神之光,决不允许抵毁杜甫形象。马新朝称恶搞文化、穿越文化不能没有民族低线,不能没有精神之光。(3月25日大河网)

  “杜甫很忙”,一石千浪。这是一套有趣的课本涂鸦,在这轮杜甫画像“再创作”中,“诗圣”化身为“插图模特第一人”:简单的狙击手、送水小工、肌肉男都已经“弱爆”了,高难度的高达战士、神龙斗士、孔雀王爷、杰克船长等角色也纷至沓来。画面精美,背景融合得毫无破绽,只有杜甫原画中深思熟虑的脸没变,显得喜感十足。

  问题是,有些人与事,是只可以膜拜、而不能对视的。譬如读杜甫的诗,在某些逻辑里,最好斋戒三日、熏沐更衣,轻飘飘让你在课本上读了、得了便宜还卖乖,竟然还给插图上色,真是胆大包天了。专家说得很严肃,“恶搞文化、穿越文化不能没有民族低线,不能没有精神之光”。你当然不能怀疑专家先生有没有将200余幅“杜甫很忙”耐着性子看完,但既然说得如此义正词严,咱们不妨也认真严肃地追问几个问题:“民族底线”不像穿的底裤,看得见摸得着,那么,课上画个涂鸦,请问该怎么画法就叫守住了“民族底线”?从弦外之音看,专家是不太赞成“恶搞文化”、“穿越文化”的,但既然提议这些文化要有“精神之光”,不妨再请教一些实践的做法。

  较真于一个人的说法,显得有些格局小器。但恶搞之后遍布舆论场的“亵渎历史”、“有辱文化”等论调,恐怕更是令人如芒刺在背。小孩子在课本上随手画几笔,既无关色情,也没有暴力,怎么就低俗得令专家学者拍案而起?莫非我们所谓厚重而睿智的“文化”抑或“历史”,真到了“沙场”,竟然抵不过孩子唰唰涂鸦几笔?一个现实的经验是:当我们在骂对方的“无知、浅薄、低俗”的时候,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很容易误伤了自己。一者,有关历史人物的插图,本身就是个“形似”或“神似”的东西,此前就曾曝光过“高中的历史课本,秦始皇,光武帝,诸葛亮,唐玄宗,颜真卿,原来全是同一个人”的现象,尽管大家戏谑之为“同一个古人买了不同的QQ秀”,但也没上升到什么高度去揪住不放,正经的教材都如此“形式”化,读书的私下填涂两笔,又是什么天大的罪过?二者,孩子们赶在“诗圣”杜甫诞辰1300周年的时候,集聚出了这么一套很时尚、很有创意的恶搞作品,虽然戏谑、却也无伤大雅,起码顺带着让很多不知道“今夕何夕”的民众,再次关注了文化人物——倒是那些将“杜甫很忙”恨不能毁之灭之的先生们,为弘扬诗道、为纪念“诗圣”诞辰又做了点什么呢?

  正如网友煞有介事写给杜甫的信里所言,“准备高考的日子是非常痛苦的,是非常难熬的,所有人都压力非常大,这时,人们会通过涂鸦来发泄情绪,以此缓解压力……”不过是以博一笑的“课桌文化”罢了,即便“茅屋秋风冷雨倾,忧民虑国梦难成”的杜甫先生在世,他真好意思挥舞大棒义正词严教训这些本无恶意的后生?有一点是肯定的:一个越是没有创意与幽默感的群体,就越是喜欢瞻仰故旧、膜拜图腾,创设一种人人唯恐“大逆不道”的氛围——而对一切异想天开缺乏起码的包容心,对一切人本的灵性秉持了妖异的免疫。真正的传统文化或民族精神,既不是涂涂画画构建起来的,当然也不会因涂涂画画就“伤的不轻”。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