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姐》:谁的人生不需亲情搀扶

时间:2012-03-22 09:56   来源:红网

  香港电影《桃姐》热映,一时间引起社会对老龄化问题的深度思考。可人生就是这样,每个人都会面对生老病死,每个人都有年幼、年轻、年老的时刻,每个人都有年幼时需别人照顾,年轻时去照顾别人,年老了又要别人搀扶的人生历程。在这平平淡淡的人生轮回中,慢慢感受那份人与人之间靠情感维系所传递的温情实乃人生之幸。不过,倘若人生幼无所养、老无所依,倘若人生没有亲情搀扶,或许拥有再多的情感也难以弥补人生的缺憾。

  作为探讨另类“亲情”关系的电影《桃姐》,着实给“亲情”做了最好的阐释,也让人们读懂了亲情的韵味。故事一开始就不再是围绕着有着血缘关系的至亲展开,不再是通过煽情来感动观众的悲悯情怀,而是围绕着主仆关系的另类“亲情”这一宏大命题,通过弱化戏剧冲突,通过对生活细节的铺排,将导演所要表达的感动、温情从那些饱满的生活细节里流淌出来,一股脑地流进观众的心里。

  更为重要的是,《桃姐》摆脱了台湾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悲剧式表现手法的影响,通过正剧形式表现出来,一改人们对悲剧电影表现手法的刻板印象。就像去年广受业界好评的文艺片《钢的琴》,影片围绕孩子的争夺战这一主题铺展,导演张猛运用诙谐的手法,借助于喜剧形式表现悲伤的故事,着实让电影艺术提升了一个层次。

  然而,《桃姐》作为反映主仆关系题材的电影,也让我们看到了身份差别、地位次第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影响,好在桃姐遇到了好人,好在主人罗杰心怀悲悯情怀,冲破等级观念的束缚,对年逾古稀且患有中风的桃姐施以照顾与关怀,让观众体味到那种另类“亲情”搀扶所带来的情感满足。可纵观整个影片,萦绕在女仆桃姐与少爷罗杰的微妙关系,始终是一张无法触摸的网,桃姐的渴望得到搀扶却又不敢奢求,罗杰的试图给与搀扶却又有所羁绊,在这样双重叠加的心理诉求面前,让观众感受到的另类“亲情”,有时却也存在着些许遗憾,但这不足以影响整个影片所营造的温情主题。

  无独有偶,与之题材相似的美国电影《为黛茜小姐开车》,也有着类似的韵味,作为反映白人与黑人之间主仆关系的影片,主人黛茜小姐与男仆黑人霍克之间也有着众多的冲突,不过经过20多年的磨合,特别是听了马丁·路德金的演讲,两人关系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从最初不认同对方到最后彼此成为最好的朋友,这期间绕过了种族歧视、性格冲突以及宗教鸿沟,着实让人们体会到情感感化的力量。特别是在影片的尾声,已步入风烛残年的戴茜是多么渴望亲人的搀扶,可当儿子布利与年老的黑人霍克前来疗养院探望时,戴茜更期待的却是与黑人霍克搀扶而行。可见情感的惺惺相惜、心灵的慰藉在老人心里是多么重要。但这也不能否认,戴茜的情感诉求里隐藏着浓郁的主仆情怀。可这又能怎样,在人生的历程上不还是需要亲情搀扶吗?

  谁的人生不需亲情搀扶?渴望爱、获得爱是人类本能的情感需求,年幼时需要别人搀扶着呀呀学步,年老时更需要依偎着别人前行,有爱情相伴,有友情护航,有亲情搀扶,再孤独、寂寞难熬的岁月,也能变成幸福快乐的日子。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