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造假地图”是份沉甸甸的期待

时间:2012-03-20 11:04   来源:红网

  近日,一份涉及中国文物的《地下作旧产业调查》公布。该调查对中国庞大的文物造假体系产业链进行了分析,并对文物造假按照类型进行分区。如陶瓷造假分布全国,重灾区在景德镇等地。(3月18日《金陵晚报》)

  中国假文物已经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早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收藏热潮的兴起,假文物制造几乎在全国“遍地开花”,越来越多的假文物源源不断地流入到各大文物市场,收藏业遭遇诚信危机。在此背景下,专业艺术品网站发布《地下作旧产业调查》,图解全国文物造假现状,不啻是一份沉甸甸的期待。

  文物造假损害的不仅仅是收藏业,还包括普通收藏者的切身利益,更有对文化的冲击。然而,就当下现实而言,假文物泛滥源于相关管理制度的严重缺陷和日益庞大的市场需求。因此,如何呼应“文物造假地图”背后的民意期待,彻底整治市场乱象,考量着政府职能部门的智慧。

  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加快制定针对文物仿制的法律,对仿制、运输、销售假文物的行为要采取严厉的法律制裁,同时,还要强化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管责任追究,进而从源头上堵住仿制和销售文物的冲动。

  其次,完善文物鉴定体系,一是要制定严格的文物鉴定标准,并让文物鉴定的知识在普通收藏者中得到普及;二是要建立完善的鉴定专家队伍,在此过程中,要严格规划专家的等级界限,制定明确的标准和相应的监督约束机制;三是,完善现行文物司法鉴定制度,增强消费者维权能力和话语权,从而倒逼文物鉴定市场实现规范化运行。

  再次,从制度上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在成熟的国外艺术品收藏市场,出手艺术品的机构都需要提供严格的保真服务,一旦消费者购买的艺术品被权威机构鉴定为假,购买者便可以得到全额赔偿。然而,在我国,消费者买到真文物就已算走运,而当购买到假文物,也只能认栽。因此,亟待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强化消费者的权益保护。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