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好莱坞冲动”,中国电影才有竞争力

时间:2012-02-28 14:22   来源:工人日报

  据2月26日《中国青年报》报道,超过三成的海外观众对中国电影不了解,他们最喜欢的导演是李安、王家卫和张艺谋;调查显示,外国观众也不怎么进电影院看中国电影,55.1%的人是通过录像带、DVD观看的……近日,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公布的2011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全球调研数据显示,中国电影目前在国际上传播乏力、影响非常有限。

  目前的中国电影在制作和策划时,多有这样的运作定式:冲击奥斯卡、膜拜好莱坞。无论电影内容还是制作形式、叙述方式和情节,都带有浓厚的西方色彩。中国电影人最该具有的民族气派、民族作风和民族风格被忽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藏在深山人未知”。

  举个例子,张艺谋是成功典范,“张氏风格”中影视价值观和技术手法有浓厚的“西化痕迹”,《英雄》不过是“现代美国和恐怖分子练拳脚的现实龙门阵”。中国影视价值观呈现躯壳化、空洞化。

  其结果,我们的电影虽然非常热闹,但因为类似“企业贴牌”生产,缺乏核心竞争力,只能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到头来不仅浪费了巨大的文化资金,也制约了中国电影走出去的步伐。

  国际文化竞争虽然要注重营销模式和推介,但归根到底是实力和特色竞争。这方面不妨学学印度电影:在2011年度北美上映的亚洲电影票房榜前20名中,印度电影独占17部,且包揽前五名。原因就在于:在保持民族化的叙述风格的同时,许多印度电影始终与激烈剧变中的印度社会保持一种有机的互动。”这种民族化探索很值得借鉴。

  因此,要想让中国电影走出去,电影人的指导思想先要“走回来”。对别人的文化理念模式,可以是一种“拿来主义”,借鉴学习的同时,应该有“单飞”的信心。其次,有关部门和观众对待原汁原味的中国特色电影,应该多一些包容、宽容,允许他们失败,多给一些掌声,让更多电影人愿意尝试,愿意改革。当然,还要在推介模式上下功夫等,这样,中国电影“徘徊在家门口的”的现状,才能慢慢得到改善。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