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我要上春晚》节目现场。
“人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的力量源泉。”这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中的重要论断。在我看来,近年火爆荧屏的热门综艺栏目《我要上春晚》用实践为此做出了很好的注解,也正因如此,这个开播不到两年的新栏目才深受百姓的喜爱。
有幸受邀参加《我要上春晚》的节目录制,让我在作为该栏目忠实观众的同时,多了一个评审的身份,而这样的双重角色,也使我对该栏目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和更多的切身感受。
正如《我要上春晚》的栏目名称,它是通向“春晚”的桥梁,它的主题和内容始终高度一致:祥和、欢乐、团团圆圆过大年。这是亿万中国人割舍不断的情结,30年的央视春晚,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维系这一情结的精神纽带。
如果说上“春晚”是无数渴望一展才华的普通百姓的一个梦想,那么《我要上春晚》便是通向这梦想的一条大路。这一观点,在我与“大衣哥”朱之文的接触中得到了真实的印证。台前幕后,朱之文发自肺腑地每言必谢《我要上春晚》,这就是栏目的成功。
从结果来看,在龙年春晚的舞台上,无论是山东农民朱之文的歌声,还是美籍华人胡启志的水晶球,再或者是四川广元老妈妈的舞蹈,能够网罗各地多元的草根文化并准确捕捉其艺术精髓,最终将佼佼者真正推上春晚的舞台,是《我要上春晚》栏目收视和口碑俱佳的根本原因。
如若从缔造这一结果的过程来看,深入基层百姓,挖掘群众艺术精品,则是《我要上春晚》这档央视原创的综艺栏目能够在全国范围大热,甚至力压众多海外栏目的中国版本的深层次原因所在。一切文学艺术的灵感源头无一例外地来自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基层百姓的生活中蕴藏着未经雕琢,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矿藏。
能够深入基层充分挖掘这天然矿藏,让全国各地、各行各业具备才艺绝活的普通百姓都有机会登上电视舞台,再通过电视手段磨砺加工,最终将其打造成文艺精品呈现给广大观众,这是《我要上春晚》栏目编导们的良苦用心,是栏目组专业水准的直接体现,更是“开门办春晚”的丰硕成果。
正因为走进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汲取着人民群众的文化精粹、为人民群众而放歌,《我要上春晚》才得以从一个因 “春晚”而衍生出的文化符号,成长为情系人民群众的百姓舞台。
这舞台让人感动。不同于常见的歌会、晚会,在这里不仅能欣赏到大牌明星的精湛表演,更有机会看到来自民间的精彩绝技,这些百姓演员们因执着而可爱,因坚持而感人。他们的表演不仅是精彩,更是震撼。
在这个舞台上,空竹绝技出神入化的周天因落选而流下了热泪;纯真质朴的朱之文带着亿万农民的祝福纵情放歌;在这个舞台上,酒杯可以奏出美妙的乐曲,牙齿能够奏响华彩的旋律;在这个舞台上,工人、农民、战士、学生,上至年逾花甲的街道大妈,下至童声稚趣的娃娃,你方唱罢我登场,演绎着快乐中国人的幸福生活,放飞普通百姓的梦想之鸽。
在这个舞台上,我们看到了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繁荣景象,人民生活富裕了,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追求健康、快乐,以及更高的精神享受。老百姓不再只限于旁观,而是更渴望能参与其中,《我要上春晚》顺应民意,为百姓提供了这样的舞台。
从《我要上春晚》的舞台举目远眺,我们看到了中国成为文化强国的群众基础,看到了中国成为文化强国的内在的无穷动力。《我要上春晚》用实践证明,这历史的大舞台本来就是百姓的大舞台。愿更多心怀梦想的普通百姓能在这个大舞台上起舞放歌,愿《我要上春晚》栏目茁壮成长,只有更加长足的进步,才能更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蒋大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