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18日达成协议,中国每年将增加进口14部美国大片,美国电影票房分账比例从13%提高到25%。这必将对中国国产电影形成新的冲击。但这是全球化时代中国电影绕不过去的考验。
从1994年中国首次引进美国“分账大片”以来,中国引进的好莱坞大片从每年10部增至中国入世后的每年20部,现在再增至每年34部。曾有过巨大的担心,认为中国脆弱的民族电影工业将被好莱坞电影剿灭。但事实是,中国电影在走强。在中国的电影市场上,少数导演的作品已经能同好莱坞大片抗衡。
背水一战激发的力量,与受保护条件下的自娱自乐完全不同。中国电影市场的对外开放走在了其他文化产业的前面,中国电影这些年的进步相对较快,显然与此有关。
但中国电影的整体低水平仍显而易见。无论是《碟中谍4》,还是早前的《盗梦空间》,中国人都还拍不出来。《功夫熊猫》中国人大概也拍不出来。
中国电影基本还停留在现实主义风格的层面上。它们讲述的故事仍比较简单,表达的情绪不够复杂,没有反映出当下人们亦真亦幻的感情世界和紧迫、多维的危机感。
中国电影团队的整体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对科学的了解以及跨学科整理能力似乎不足,想象力匮乏,重微观操作,忽略宏观把握。一些著名电影人很像是在吃老本,缺少探索创新的冲动。中国的一些新锐导演喜欢在闯中国国内的“禁区”方面琢磨,而在驾驭世界电影潮流方面乏善可陈。
常有人抱怨国内的“政治限制”是电影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其实中国各领域的“政治空间”都有很大弹性,需要用积极的态度去开拓。应避免或者“闯线”,或者放弃探索,这样的态度过于简单。应当在国家政治生活和艺术生活之间不断寻找新平衡点。
大量资金在进入中国电影市场,它们足以支撑起各种想象力的发挥。或许中国电影制作团队需要吸纳一些跨界的精英加入,用中国改革开放积累的丰富力量,共同实现优秀电影制作的突破。
尽管有上述各种问题,中国电影仍是最有希望“走出去”的文化产业。几代电影人支撑了这个开放度越来越高的市场,也给未来探索打下了不错的底子。
中国电影界现在需要新的雄心和勇气。中国电影市场在世界上增长最快,它应当带来比“钱”更多的东西,催生中国人自己拍的世界级商业电影。
中国崛起在垫高各种“中国制造”的市场起点,中国故事的吸引力在上升,中国电影生产的各种软硬件环境在改善,中国电影异军突起虽然将困难重重,但并非不可想象。
拍出能在国内票房大进口电影数倍的国产电影,并能在国际上广泛吸引观众,千万别被这个看上去遥远的目标吓倒。中国的电影观众都愿意有这一天,中国的发展在源源不断提供实现它的新资源,哪个导演立这个志,并且杠杆找得准,就能撬动这个光荣的未来。
电影创新首先是电影界的事,但全社会都是潜在参与者。中国需要有眼界、有智慧,能够盘活并驾驭各种可能性的电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