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我国电影市场总票房达到131亿元,比上年增长了30亿元。但电影市场仍是喜忧参半,我个人甚至觉得是忧大于喜。有这么几个问题值得警惕。
其中一个是制作成本的问题。电影成本现在盲目追“涨”,且大部分是在攒局,“堆砌”几个大牌明星,光演员就占掉成本的2/3。还有题材雷同的问题。我发现很多一线导演手里的资源都枯竭了,没有东西做,想来想去,还是去翻老题材。把仓库里的东西拿出来重新弄的做法,其实已经让观众厌烦了。
与此同时,有一些领域却自觉不自觉地被垄断起来了。冯小刚一直在拍反映市井生活的喜剧,从1997年《甲方乙方》开始,拍了十几年。这个领域上,没有人能跟他PK,也没有人去琢磨这个问题。所以,这个比赛只有冯小刚一个人,在这个项目的比赛中,他总拿冠军。其他电影人都把自己隔离于这个题材之外。
钱,不是问题的关键。各家电影公司并不缺资金,都是十几亿、二十亿元“趴”着,社会上的游资也很多,但是我们依然缺乏电影精品,高投入并没有换回好作品。这在现实题材的电影作品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我们几乎没有现实题材的电影作品,以至于有一部电影突然把所有电影人都弄傻了——《失恋33天》投资仅几百万元,却进账3.5亿元。从这个角度说,现在的电影创作,远远落后于电视剧的创作。
我觉得,今年对于电影制作,可能会是特殊的一年,是小成本电影之年。从《失恋33天》开始,很多导演就在寻找这样一个突破。在我看来,我们现在最需要做的是题材突破,警匪片、时装爱情片等反映社会的电影应该更多地出现,如此一来,电影创作才能繁荣。
(摘编自博纳影业集团董事长于冬在中国电视剧上海排行榜颁奖礼上的演说 本报记者曹玲娟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