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各类电视晚会中的语言类节目是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节目形式,这些短小精悍的作品截取了生活的种种有意趣的瞬间,烘托了祥和喜庆的节日气氛,带给观众无穷的欢乐与回味。不过,不少人也会有这样的感觉:一些原本要给人们带来欢笑的喜剧类节目,其实既不好笑也没意思,就像是使劲要挠着你笑你却笑不出来,既没有获得愉悦,也没有获得思考,甚至没有留下什么印象。这恐怕与没有真正深入生活,与浮躁、急功近利的创作心态有关。
心态浮躁,就沉不下来,挖不到生活的“根”和“真”,创作就难免留于肤浅,内容自然难免空洞;抽去思想,只留下惹人发笑的功能,当然没有回味的余地。
按照西方权威的美学理论,喜剧的使命在于袒露和讽刺,中国传统美学则重视喜剧的感情感染作用。任何来源于生活的讽刺和艺术,都首先是一种“真”,一种大胆和实事求是,因真实而成为群众的精神知音。在真实中强烈地感触、感染到来自人民群众的生命活力,感触感染到平凡和挫折中发出来的乐观的笑声,以及充满智慧的幽默。而“真”必然来源于生活。好作品拼到最后,拼的都是现实意义、现实程度,好作品一定要接地气。这就要求创作者真正放下身段走下去,关注民生,关注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
回望优秀的、沉淀为经典的喜剧作品,都是直击时弊,道出了观众最想表达的心里话。它们或是对公共不良习俗进行批评,或是对人们自私心态的嬉笑怒骂,都带着新鲜的生活气息,让人感到亲切。创作如果浮于生活表面,必然难以还原现实生活真实的幸福与酸楚,也就难以打动人心。
当前,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最根本的就是创新。而文化创新必须深入火热的现实生活,必须着眼群众需求,服务于人民大众。就一些电视喜剧作品的创作而言,深入生活才能对人性有深刻的洞察,才能对生命有厚重的感情,才能不断锤炼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作品也才能直指人心。也只有真正深入生活,我们这些作品才能找到与人民群众心灵合拍的种种场景,才能说出精彩的话,才能讲出普通人精彩的故事。
的确,创作者应该扪心自问:我们对生活和生命的表达是否真诚?我们对观众、对自己作品中的人物是否有足够的诚意?这决定着作品是否接地气、是否有灵魂,演员是否对自己塑造的人物有真正的悲悯。我们的创作不应该是为节目而节目的,而是应该随时有所准备、有所体悟。如果创作者内心牵强,缺乏来自生命本真的创作的冲动与热情,那受众接受得自然更加牵强,他们更不会被打动。
真正尊重生活、深入生活,受众才能会心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