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晚,“感动中国”2011年度颁奖盛典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2011感动中国人物榜单正式出炉。此次当选感动中国人物的是:朱光亚、刘金国、杨善洲、吴孟超、张平宜、吴菊萍、胡忠、谢晓君、阿里木、孟佩杰、刘伟。走过十年的“感动中国”活动还向以白芳礼老人为代表的长年热心公益事业而未能获得感动中国荣誉的所有爱心人士表示特别致敬。
十年磨一剑,“感动中国”评选已经走过十个年头。十年来,这一评选备受好评,有人说,它书写下“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挺立起一个民族的“精神脊梁”。还有人说,经由评选,十年中那些你我身边萌发、舒展、跳动的中国故事,构成了属于这个时代、属于当代中国人的“心灵史”。褒扬背后是抒情,更是寄托,因为我们需要感动,我们已被感动。
综观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可以明显感到煽情与悲情的少了,苦难与沉重的少了,他们往往靠人格力量,而不是靠悲惨命运感动世人。比如吴菊萍、杨善洲,比如张平宜,比如阿里木,这一个个感动中国人物,丰富了我们的记忆,提升了社会的纯净,温润了人们的良知。当然,2011年,感动中国、感动我们的不止这些人物,其他候选人同样值得我们感动和致敬。换言之,“感动中国”只是一种具有深刻隐喻的符号,在这面闪亮的旗帜下,我们感动于一切值得感动的人物。
除了感动,我们还有感慨。换言之,我们不能止于感动,还应该呵护他们。呵护,包含两方面,一是情感上的致敬,二是制度性保障。应该看到,不少感动中国人物需要保障,比如“孝女当家”的孟佩杰,12年,4000多个日子,她从8岁起不仅仅在生活上照顾了养母刘芳英,更重要的一点是,她的存在让刘芳英渐渐找回了生活下去的责任和勇气。职能部门是不是应该关注一下处于困窘状况的孟佩杰一家?
除了呵护,还应追随。追随就是要见贤思齐,通过他们的事迹来检视自己、提升自己,做一个平凡的好人。“感动中国”给“最美妈妈”吴菊萍的颁奖词有一句特别让人认同,“她并不比我们高大,但那一刻,已经让我们仰望。”其实不少时候,做一个帮助别人的好人并不需要多少技术含量,也不必有太多利害得失,吴菊萍能做到,我们为何不能做到?
最后是慰藉。对感动中国人物来说,他们最开心的事情,也许就是他们的精神得到了薪火相传,他们的愿望得到实现。比如,“希望之翼”张平宜说,“2012年,我希望在大陆成立基金会,结合两岸更多人力与物力,帮助更多的弱势群体。”“义侠巴郎”阿里木说,“我要挣更多的钱,盖一所学校,专门招收农村留守儿童,找来最好的老师,给他们最好的教育。”无论成立基金会还是盖学校,单凭一人之力显然无法完成,那么谁来鼎力相助?此外,白芳礼,这位用一辆破烂不堪的旧三轮车,推出了20年“助学神话”的老人,获得了此次感动中国的特别致敬,在致敬之余,我们应该看到,帮助贫困生不应该是职能部门的责任吗?
感动,有用吗?有人如此困惑。没有制度兜底,感动或许廉价。如果化感动为呵护、追随和慰藉,那么感动就真的有用,正像歌曲中所唱的,“感动你我感动中国,这世界有爱才转动,感动你我感动中国,这世界有爱才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