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新势力,大片潮中的中小成本影片

时间:2012-02-03 11:05   来源:人民日报

  阅读提示

  真正的艺术都是表达人类共通情感的,它的个性只是体现在风格上。扎根生活、面向本土、充满了原创活力的中小成本影片,操作机制灵活,创作手法多样,周期短,投资低,风险小,有着独特而又无比广阔的生存空间。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在谈到国产电影时,“大片”和“中小成本”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分类方法。以前我们习惯于将影片分为主旋律、文艺片、言情片、谍战片、武打片、古装片,或者是喜剧片、苦情片、恐怖片、悬疑片,以及好片、烂片,那都是从电影的题材类型和内容品质出发的。我们对什么样的生活和叙述生活的方式感兴趣,我们就会去选择相应题材类型的影片。然而现在,不论是专家还是媒体,似乎对电影讲述故事这件事已经不以为然了,从电影制作的投融资阶段一直到院线碟片最终营销的末端转而成为学术研究、媒体关注或新闻炒作的热点。观众选择进电影院看一部电影的决定权交给了电影的投资方。对大片的批评有多么汹涌澎湃,进电影院买票看大片的积极性就有多么的高涨,以至于有的导演已经趾高气扬地放言:让批评来得更猛烈些吧,因为你骂得越凶我赚得越欢。

  票房过亿怎成唯一评价标准

  量化怪圈套在影视业的身上

  这本来是一个悖论,却成了今天中国电影发展的固定模式。当年广为诟病的宏大叙事转换成了如今的大明星、大制作、大投资、大场面、大导演、票房大数儿。所有人都陶醉了,仿佛只要砸下那个令人血脉贲张的大数儿,中国电影就突飞猛进了。一片掌声和叫好声中,越来越多的导演昂首挺胸迈进亿元俱乐部,更多的导演则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中国电影产业的大跃进时代已然到来了。2011年年终岁末,我们又听到了这样一连串的大数儿:国产故事片产量超过500部,全国城市影院平均每天新增银幕超过8块,总银幕数已经达到9000余块,全国城市影院的票房已经超过120亿。

  120亿,这无疑是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尤其是相比于当年电影产业转型期的惨淡经营、捉襟见肘、步履维艰、无人喝彩,从一片废墟中跋涉出来的电影从业者有的是庆祝的理由。早在好几年前就有人欢呼“大电影的后100亿时代”了。今天的电影业俨然成了一座闪闪发光的金矿,一块硕大诱人的蛋糕,每个人都想分一杯羹,各种资金闻风而动、争先恐后,都想搭上这趟一夜成名快速致富的列车。围绕电影展开的话题已经把银幕远远地甩在身后,几乎没人关心电影讲了什么故事,想要传达怎样的思想和情感,看完电影之后我们可以获得些什么,享受到什么,或者至少记住点儿什么。每一个进电影院的观众都幻化成了令人垂涎三尺的票房数字,评价电影好坏的唯一依据变成了票房过亿。我们一方面对教育界以分数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一切围着高考指挥棒转和体育界“一切向金牌看齐”的现象忧心忡忡,另一方面又将量化的怪圈儿套在了影视业的身上。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