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衰落喧嚣中可见相声的疲惫投影

时间:2012-01-31 10:32   来源:国际在线

  2012年央视春晚语言类节目仅为7个,与鼎盛时期的16个相比少了一半还多。1月28日,央视春晚总导演哈文表示,语言类节目的衰落是小品缺乏市场的推动。她表示,今年恰逢央视春晚30年,陈佩斯、朱时茂、宋丹丹在春晚缺失是最大的遗憾。(新华网 1月29日)

  遗憾先放一边,就是这仅有的7个小品也差强人意。总体上看,小品的讽刺精髓倒是有那么一点,但要么感觉主题太过雷人,如《今天的幸福》里所谓的穿越;要么感觉难避对某一群体的歧视之嫌,如《面试》里对求职者形象的大加讽刺。哈文的这番话,倒是让人忆起前几年关于相声江河日下的坊间评价,那么,小品真就会步相声后尘,风光不再了吗?

  小品作为一种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出现在观众眼前,理应归功于春晚舞台,最具开创和代表意义的又当数陈佩斯和朱时茂。极耐人寻味的是,即便是二十多年前陈佩斯与朱时茂演过的那些作品,在今年看来布景颇为粗糙,音效也很不尽人意,失去了当年初睹的那种新奇感,但今天回头重温,依旧能令人忍俊不禁。这一现象甚至也包括“小品王”赵本山的早年作品,比如《相亲》。

  从艺术表现角度看,相声与小品有着某些类似,只不过相声更专注于语言“交锋”碰撞出的幽默火花,而小品融汇了语言和肢体表演两大功能。虽然小品并非来源于相声,但小品受观众喜爱,缘自这些作品的“短、平、快”。作品虽然不像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那样长,但浓缩出来的精华既能给观众以乐趣,还在于蕴含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像陈佩斯和朱时茂的《拍电影》、《吃面条》等。如果再细究一步还不难发现,这些作品又往往兼具讽刺特征,《拍电影》对世俗的讽喻,《吃面条》更像是对市民自私心态的一次大曝光。其实也不只他们,还比喻黄宏与宋丹丹的《超生游击队》。

  从那些优秀小品来看,给观众以最多的笑声,视此点为小品的主要要素当然没什么错,但小品受观众欢迎的另一个重要要素则是讽刺。讽刺本身又要求小品必须具备浓郁的生活气息,简而言之,小品不能因为讽刺而讽刺,也不能因为搞笑而搞笑,而是要让观众在可亲可感中收获快乐。

  回过头来再看看相声的所谓衰落,实际上正是因为抛弃了赖以生存的讽刺艺术灵魂。现如今的小品,只顾扯嗓门,瞎折腾,闹哄哄,但与生活愈行愈远,至于讽刺与批评更是难以奢望。今年春晚的相声《小合唱》便是最好的典型,冯巩倒是依旧挂羊头卖狗肉,在相声与小品中扬起他的骑墙术,侍弄了个《爱的代驾》,插科打诨,但无论从相声还是小品角度看,卖力有余,内涵不足。

  哈文把小品的失落归咎于市场,殊不知,春晚便是小品的最大市场。小品因为春晚一举奠定艺术地位,时至今日,一再力求四平八稳的春晚实际上大大压缩了艺术的创作空间。当然,纯粹的搞笑也不是没有可能,但那样没有内涵的笑与艺术的本身存在价值又有多少关联呢?总之,抽掉讽刺精髓的相声尽显疲惫,如果失去讽刺的锋芒,落寞的相声便是小品他日的投影。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