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语林啄木鸟”的《咬文嚼字》杂志社,从2006年起连续三年关注央视春晚,为大年夜的文化盛宴把好语文关。今年,《咬文嚼字》杀了个“回马枪”,考察龙年春晚的文字质量,结果是总体上合格,但语言类节目的差错还是留下了遗憾。(1月29日《潇湘晨报》)
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咬文嚼字》编辑部所列出的春晚语言文字错误,委实让我们大吃一惊。原来语言文字如此规范严谨,大到文史,小到字词,都是有讲究的,而不是想怎么用就怎么用,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的。然而,作为普通观众,我们收看春晚时只顾找乐,谁在意过哪部作品用错了文史知识,哪部作品用错了字词?何况,受知识面限制,也没能力发现错误呀。所以说,《咬文嚼字》考察春晚文字质量的做法很有意义,让我们普通观众知道了春晚的语言文字错误,掌握了更多的文史知识。
更难能可贵的是,《咬文嚼字》编辑部是在春节长假中加班加点进行纠错,并整理成文供读者参照的。及时指出春晚文字错误,就能少让其对观众产生误导,可见《咬文嚼字》编辑部对语言文字研究工作多少富有责任心。这不光是对春晚的负责,更是对全国观众的负责。
由此想到,每年春晚结束后,网上总会有铺天盖地的评论出现,可真正有建设性的,却很少见。相关的评论,除了肯定,便是否定,尤其是好多还是批评性的,甚至批评得很尖刻。不是说春晚不可以批评,关键要批评得合理、有效,有助于春晚方面改进不足。可有些网友的评论,带有很大的宣泄性甚至攻击性,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及标准说事,把春晚批得一塌糊涂,最终却没说出什么合理化建议。那些隔靴搔痒、牢骚怪话式的批评,比起《咬文嚼字》的“较真”来,显然缺乏诚意及针对性,多少有点令人遗憾。
春晚是全国人民的春晚,社会各方面都有义务和责任协助央视办好春晚。而用正确的心态对待春晚,并帮助春晚查找不足,纠正不足,便是一个可行办法。这方面,《咬文嚼字》编辑部为我们做了表率。每年春晚结束后,《咬文嚼字》编辑部都在第一时间对其纠错,而且从2006年便坚持了下来,真是不容易。这种咬住目标不放松的钉子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当然,作为央视方面,也应因势利导,让《咬文嚼字》编辑部在对春晚纠错上,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比如,每年春晚结束后,能否委托《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动全国观众进行挑错、纠错,然后在元宵晚会上进行总结,并给予适当奖励?再进一步,每年春晚筹备期间,能否提前邀请《咬文嚼字》相关编辑担任顾问,专门为各个节目及主持人串联词的语言文字进行把关?这样的话,春晚直播时就会少一些语言文字方面的错误,质量上就会多一份保证,观众的满意度自然会随之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