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方言,莫用怀旧扼新儿

时间:2012-01-17 13:26   来源:红网

  搬家N次了。估计上了年纪的人,都会和笔者有相同的经历。老一辈总是想把旮旮旯旯儿所有的东西,甚至包括破破烂烂的杂物都带走,年轻人乐意尽可能丢掉一些破旧的杂物,甚至包括远未破旧只是不太新颖的东西。老年人喜欢怀旧,维持原状。年轻人喜欢求新,再开新篇。时光在流逝,生活在继续,弃旧图新有声色,更新换代静悄悄。

  北京市政协委员万建中近日提议,在北京市的公立幼儿园开设北京方言课,在义务教育阶段加入选学科目北京乡土地理,以保护北京独有的文化(1月16日《京华时报》)。万委员的心情和意图很容易理解。老一代人害怕丢失传统特色的地方文化,方言是地方传统特色文化的载体。保护地方文化,那就要保护好地方方言。

  在幼儿园开课,让嘤嘤学语的幼儿学习地方方言,倒也是“重在长远、利在未来”的好方法。人们已习惯这种思维:万事都从娃娃抓起。只是,这实在苦了孩子,英语、绘画、音乐、舞蹈、钢琴、电脑、汉语拼音,还有数学、语文,再加上方言,好家伙,负重万钧。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必也累倒在起跑线上。

  我搬家的时候,不善于扔东西,总觉得,这也还有点用,不能扔,那也说不定在某种特殊情况下有点用,扔不得。但我也不反对孩子扔东西,不极力反对妻子丢弃一些貌似有用却说不准永远也用不上的东西。因此,我同样不觉得地方方言适宜放到幼儿园的课程中,也不宜放到义务教育中,甚至不必放到学习课堂上。负担够重啦,太重啦!

  当然,放到学生课外兴趣小组,放到自由取舍的选修课,并无不可。地方高校或职业学校,如旅游学校,文艺学校,开设地方方言课,也无不可。地方媒体,开设频道用方言播音,留一点版面刊发方言文章,同样无不可。可见,让地方方言保持呼吸以存续的方法很多,唯独不该以此加重学生负担。再说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必也有机会沾惹。

  保护传统文化,未必要孩子学习方言。如同我们学习先祖先贤的思想,未必要学习甲骨文等古代文字,通过专业研究人士整理并翻译成白话文,也就七不离八了。当然最好要每人都精通古文,学习原文,独立思考,再取人之长,但是人生太短暂,精力太有限,能力太局限。所以,间接学习可能还是最优策略。地方文化的传承也该取此路径。

  众所周知,人类语言有6000种以上,每一种语言都承载着独特的文化。而现实生活的国际交往中,只能流行那么十几种乃至几种语言。即使这样,人类耗费在语言上的时间和精力的代价,还是相当之大,对于人生更多价值的实现造成很大障碍。那些更是不计其数的地方方言,必然要被历史长河的滔滔洪流所淘汰。遗憾,惋惜。但也只能这样。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